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題:從最高層面推進中拉整體合作——專家解讀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
新華社記者崔文毅、裴劍容、熊爭豔
中拉領導人當地時間17日在巴西利亞舉行首次集體會晤,建立中拉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宣佈成立中國-拉共體論壇。
專家認為,這是雙方從最高層面推動中拉關係在更高水準上向前發展,推進中拉整體合作,標誌雙方合作進入新階段,打造攜手共進的命運共同體。
(小標題)成立中國-拉共體論壇
啟動“前所未有”的整體合作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共同宣佈成立中國-拉共體論壇,並儘早在北京舉行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
“中國領導人和11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集體會晤,這是有世界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國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員徐世澄說,中國領導人和這麼多拉美國家領導人齊聚一堂,在中拉關係發展史上從未有過,具有里程碑意義。
專家認為,此次集體會晤推動中拉關係向更高層次發展,顯示了雙方領導人的頂層設計和戰略眼光,成立中國-拉共體論壇,令世人矚目。
“這個論壇是覆蓋中國和拉美33個國家的整體合作平臺,將對世界產生影響。”中國前駐古巴大使劉玉琴說,論壇的成立是近年來中拉全方位合作水到渠成的結果。
2011年底,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成立,為加速推進中國與拉美地區整體合作提供了條件。今年初,拉共體國家一致同意夯實拉共體與中國合作機制。
“這個論壇在多個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研究所所長吳洪英說,這是西半球以外的一個大國與整個拉美地區建立的合作平臺。人口加起來近20億,兩者GDP規模相加接近美國。這將對構建國際新秩序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是世界政治經濟領域的一件大事。
她認為,在論壇之初,中拉已提出涵蓋多方面、內容紮實的規劃和措施,也是前所未有的。建立論壇機制對中拉雙方都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機遇,雙方合作將進入嶄新階段。
(小標題)構建五位一體新格局
打造中拉命運共同體
會晤中,中拉領導人宣佈建立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中拉全面合作夥伴關係。習近平提出構建政治上真誠互信、經貿上合作共贏、人文上互學互鑒、國際事務中密切合作、整體合作和雙邊關係相互促進的中拉關係五位一體新格局,打造中拉攜手共進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拉美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中拉不只是互為經濟夥伴,更是政治、經濟、人文、國際事務、整體合作等各個方面的命運共同體。”劉玉琴說,構建五位一體的新格局,將有力提升雙方的國際地位,提高在全球事務中的發言權。
吳洪英說,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努力方向。構建命運共同體,意味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方信任日益加深,利益緊密交織,互相幫助扶持。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拉美研究中心主任吳長勝說,中拉合作具有戰略性,是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擴大,有望成為大區域南南合作的典範。
吳長勝說,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這兩個身份,決定了中拉在推動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訴求。
(小標題)“1+3+6”新框架
推動經貿合作升級換代
中方倡議共同構建“1+3+6”合作新框架。
“1”是制定《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規劃(2015-2019)》。“3”是以貿易、投資、金融合作為“三大引擎”。“6”是以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製造業、科技創新、信息技術為合作重點。
中方倡議,要力爭在10年內實現中拉貿易規模達到5000億美元。中方將把中拉基礎設施專項貸款額度增至200億美元。中方還將提供100億美元的優惠性質貸款,全面啟動中拉合作基金並承諾出資50億美元。
“這個新框架是一個雄偉而可行的藍圖,是建立在中拉現有合作基礎之上,並非從零開始。”徐世澄說。
目前,中國是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國和第三大投資來源國。中拉貿易已從2000年的126億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2616億美元,增幅超過20倍。
吳洪英說,“三大引擎”是中方基於拉美具體情況提出的倡議。拉美地區不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地區,其發展水準、開放程度比較高,總體金融體系較完善。中拉將在貿易、投資兩大重點領域基礎上,把金融合作打造成中拉合作的新增長點。
徐世澄說,中拉經貿合作已從能源資源、農業擴展到高附加值的產品貿易,並正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拓展。
“別有用心的人攻擊中國在拉美搞‘新殖民主義’,這次確定的合作領域,是以事實回擊這種觀點,說明中國充分考慮到了拉美國家的需求,是急人所急。”劉玉琴說,在基礎設施方面,拉美地域面積是中國的兩倍多,但交通不便,急需建設鐵路、公路、港口等,中國在資金、技術、施工、運營上具備充足實力和經驗。
基礎設施合作也成為習近平此訪一大亮點。中國、秘魯、巴西三國就開展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兩洋鐵路合作共同發表聲明。
專家認為,“1+3+6”框架有助於打造中拉經貿合作“升級版”,今後雙方在科技創新、基礎設施、金融、投資等方面合作將迎來跨越式發展。(完)(參與采寫記者:林如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