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題:中國經濟這半年之二——創新治理聚合自信
新華社記者康逸
“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對於半年來國內外中國經濟的悲觀論、懷疑論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訪問歐洲期間說出的這句話擲地有聲。
察形觀勢,運籌帷幄。李克強總理之所以對中國經濟如此自信,是基於對經濟實情的深刻把握。半年來,為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穩中發展,中央決策層在經濟治理中著力處理好“快與慢”、“放與管”、“內與外”等辯證關係,取得積極成效。
在增長之辨上,既要保速度,又要保穩度。經濟發展不可“唯速度論”,但經濟增速本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於舉世矚目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幅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會引來國際圍觀。在相對走緩的一季度之後,從第二季度起,市場上關於中國政府是否出臺強刺激措施“救市”的討論不絕於耳。
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中國政府選擇創新宏觀調控,採取“定向調控”,“精準發力”舉措,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保持了經濟的總體平穩運行。“確保經濟增長不突破就業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脹的上限,使經濟運行始終處於合理區間,”李克強說,有信心中國經濟實現今年7.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而且也將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對經濟增速的承諾給世界經濟吃下了“定心丸”。歐洲中央銀行前行長特裏謝日前在北京說,“7.5%的增速對其他主要經濟體是個夢想”。但他相信,中國可以做到。
海外觀察人士指出,現在到了外界必須要適應中國中高速增長“新常態”的時候了。馬修斯亞洲投資策略師羅福萬說,要學會適應中國的經濟波動。波動性上升並不意味著災難即將來臨。正相反,這是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結構性調整和觀念轉變所產生的結果。
在放管之爭上,既要“放得下”,又要“抓得牢”。半年來,中國政府繼續積極推動簡政放權,強調在“放”的同時加強有效管理。上半年全國新登記註冊私營企業數量同比顯著增長;國務院承諾在去年取消下放4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基礎上,今年再取消下放200項以上;交通、能源等領域80個示範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為民間投資打開“壟斷之門”……在做好服務的同時,政府也在不斷完善事中事後監管,保證市場更加公平有序。
目前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和“先手棋”的改革正在發揮穩增長的作用。這些改革措施堅持市場化導向,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完善市場體系。用權力“減法”換取經濟活力的“加法”甚至“乘法”效應,有利於抵禦經濟風險。
面對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作為市場主體的跨國公司給中國改革投出了信任票。《彭博市場雜誌》今年最新評比排名的全球22個新興市場國家中,中國以營商自由度等指標連續第三年榮登榜首。
在供需調節上,既要擴大內需,又要創造外需。中國正與世界各國通力合作,加強貿易、投資、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合作,結出了豐碩的經貿合作果實。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期間,共簽署120多項合作協議,雙方同意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通過對話協商解決貿易爭端。李克強總理5月出訪非洲,中方表示將參與非洲互聯互通建設,支持非洲工業發展進程;6月訪問歐洲期間,中英簽署超過300億美元的大單,授權中資銀行擔任倫敦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半年來,經濟治理改革實效顯現。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今年一季度雖然工業增速回落,但服務業發展加快。第三產業延續了GDP佔比超第二產業的勢頭。同時,消費拉動力也明顯增強。中國經濟正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轉變,由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
展望下半年,嗅覺敏銳的國際市場人士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已在增強。高盛公司近期的一項最新研究預判,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將企穩回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