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逆行的白衣天使
他们是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士
可他们也是普通人
面对疫情危机
和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
医护人员同样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如何帮助身处防控一线的他们
进行心理减负、对抗压力
从今天起,中国之声推出特别制作
《医护人员心理防护手册》
今天邀请到的心理防护专家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点击图片收听音频)
截至目前,全国已派出18700多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他们远离亲人在前方奋战,工作繁重,最可能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呢?
陆林:最重要的是焦虑,特别是从外地驰援武汉的,有些可能感觉到惊慌失措。第一个方面主要是因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他还要适应这个环境,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方面,新冠肺炎是一个新发的传染病。医护人员、科学家对这个病尚未能完全了解,所以我们的医护人员有可能面临努力了很久、救治了很久,最终没有挽回患者生命的情况,这会给医生造成失望和挫败感,甚至无能为力的感觉。
还有个别的地方医护人员可能担心被感染,因为他毕竟直接在高浓度的病毒环境中工作。医生是对抗疫情的战士,但他也是普通人,也有家庭、父母、孩子,所以也希望健康地活着,有这种担心也是正常反应。
第四个方面,有些医生可能防护设备还不够,一套防护设备穿上之后,要坚持工作很长时间,也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
焦虑是医生朋友们面临的最普遍心理反应,焦虑会产生哪些行为反应?如何疏解焦虑情绪,对他们有怎样的建议?
陆林:医生在这种环境中有些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反应。但是如果过于焦虑,或者焦虑的程度很大,就会对身体心理带来损害。
什么是焦虑过度?比如,因为救治的一个病人去世了或者类似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他感觉到自己伤心,情绪很低,吃饭不香,睡觉有问题(睡不着或早醒),注意不集中。这是心理上的反应。生理上的反应比如感觉到胃肠道不舒服、心跳加快,这些就是焦虑过度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反应。如果持续时间很短,一下子就过去了,问题不大。如果整天是这样,就需要专业的干预。
很多专家建议前方医护人员要多和家人沟通,通过视频等方式和家人联系获得心理支持。但是,一些医护人员并没有和家人提及前往一线的消息。对于这些人员应该提供怎样的心理支持?
陆林:亲人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方面。我觉得在合适的情况下还是要跟家里人说,去了一线治病救人,这是我们医生的职责所在,也是国家的使命所在,取得家人的理解。
如果家里有特殊情况,家人实在接受不了,暂时不告诉。但是亲戚、朋友、同事要替代不能告知的家属,发挥这个作用。跟一线医护人员沟通、交流,给予支持。每天有电话、视频的沟通,聊聊天,说说日常的家务,谈个10分钟也能缓解一线医护人员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