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在法國國慶日,人們歡聚在風光旖旎的蔚藍海岸,等待璀璨煙火綻放。一輛載重卡車突然沖入大道,對人群進行碾軋……這血腥的一幕不是電影裏的場景,而是14日晚上發生在法國旅遊勝地尼斯的真實事件。截至目前,事件已造成84人死亡,200餘人受傷。這是在不到兩年時間裏,法國遭遇的第三次重大恐怖襲擊。
襲擊發生後,法國總統奧朗德說,與恐怖主義的鬥爭將是長期的;法國總理瓦爾斯也表示,“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恐怖主義將伴隨法國”。傷痛之餘,人們不禁感慨,這個以浪漫聞名的美麗國度,緣何屢遭恐怖主義荼毒? 而恐襲又為何在法國屢屢得逞?
兩年三次重大恐襲 “法蘭西玫瑰”傷痕累累
14日晚,正當法國人沉浸在歐錦賽成功舉辦、歡慶法國國慶日之際,被譽為“度假天堂”的法國南部著名旅遊城市尼斯卻慘遭魔掌,至少84人死亡,兩百餘人受傷。
法國政府隨即將其定性為恐怖襲擊,並宣佈延長全國緊急狀態3個月。兩天後的16日,法國媒體援引支持“伊斯蘭國”的阿馬克新聞社消息說,“伊斯蘭國”宣稱製造了尼斯恐怖襲擊。
7月15日,在法國南部城市尼斯英國人漫步大道附近,人們放置鮮花哀悼恐怖襲擊遇難者。法國政府15日宣佈,將自16日起舉行為期3天的全國哀悼。新華社記者 徐金泉 攝
18個月前的2015年1月7日,“《查理週刊》襲擊事件”造成包括主編在內的12人喪生;8個月前的2015年11月13日,巴黎突遭“史無前例”的恐襲,造成100多人喪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恐襲在法國多地得逞,既有“11·13”式的有組織有預謀、近乎特種作戰的大規模爆恐襲擊,也有“獨狼”式的個人自殺性攻擊。美麗的“法蘭西玫瑰”在恐襲陰影下變得傷痕累累。
法國為何成恐襲的頭號目標?
分析人士指出,法國面臨的最大反恐困境是國際、國內矛盾激化,促使恐怖分子“裏應外合”。
在對外政策上,法國過於依賴軍事手段打擊恐怖極端組織。由於對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態度強硬,“伊斯蘭國”一再宣稱,法國為其首要襲擊目標。去年11月巴黎恐襲發生後,“伊斯蘭國”發表聲明稱,這是法國對“伊斯蘭國”採取軍事行動的後果,法國及其追隨者將繼續作為“伊斯蘭國”的主要目標。而尼斯恐襲發生兩天後,“伊斯蘭國”宣稱製造了這一事件。
7月15日,在法國南部城市尼斯英國人漫步大道附近,一面法國國旗別上了黑色絲帶。新華社記者徐金泉攝
在法國國內,多年來移民政策寬鬆而融入政策滯後,對宗教極端主義滲透疏於防範,政壇上右傾排外思潮泛起,經濟上貧富分化加劇和大量年輕人失業,都容易為恐怖主義所利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說:“西亞和北非很多地區之前是法國殖民地,不少移民湧入法國,人口比例如今已經占到法國人口十分之一。但受到語言、教育和就業培訓等影響,他們在工作和福利上卻又飽受歧視,未能真正融入社會,”他說,“極端情況下,一些人可能產生報復心理。”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張利華同樣認為,穆斯林移民群體的擴大引起法國白人恐慌,激發社會矛盾,也引發穆斯林對法國政府和白人的強烈不滿,“這部分穆斯林如果再受極端勢力調唆,很容易被拉攏到恐怖分子陣營”。
上述觀點在前法國外籍軍團陸軍下士傅晨的有關表態中得到印證。他說,此次尼斯恐襲的兇手是突尼斯後裔,他們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或沒有工作,很容易被“伊斯蘭國”滲透,成為恐怖分子。
防不勝防!恐襲為何在法國屢屢得逞?
恐怖分子手段不斷變化升級,而法國的反恐“安全網”卻沒有相應地加固。在14日的恐襲事件中,恐怖分子竟能駕車直闖人群,行駛2公里隨意碾壓民眾並開槍,再次暴露了當地警方在安檢、應急等多層面疏漏。
正如尼斯副市長埃斯喬斯在事後指出的那樣:“為什麼在人群如此密集的地方,政府沒有千方百計地採取措施去組織一輛這樣的汽車進入?”
恐怖分子無孔不入、策劃能力強、無固定作案模式給反恐帶來難題。在法國國家安全機構的高度戒備下,歐洲杯期間相安無事。就在14日早些時候,法國總統奧朗德接受傳統的國慶日採訪時還稱,不准備把目前的緊急狀態延長到7月26日之後。恐怖分子通過觀察政府反恐防範措施,抓住歐洲杯結束後安保防範“鬆懈”空隙,選擇更有針對性的襲擊工具——相對容易獲得、此前沒有使用過的、不會引起安全部門懷疑的普通卡車以達目的,讓法國政府猝不及防。
法國反恐形勢嚴峻,反恐投入卻不高,在反恐情報收集上的能力也不強。據統計,法國每年的反恐投入僅六至七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的投入高達470多億美元。甚至還有報告指出法國在反恐情報收集上“全面失敗”。情報能力不強使其防範恐怖襲擊缺乏最關鍵環節。前法國外籍軍團陸軍下士傅晨同樣也表示,法國警方無法對所有潛在的恐怖分子進行全面監控。
結語: 近年來,國際恐怖主義呈現蔓延態勢全球化、恐怖分子本土化、策劃組織網路化、襲擊形態“碎片化”“獨狼化”等新特點。從更廣範圍來看,恐怖主義不僅是法國和歐洲,也是全人類的公敵。恐怖分子針對的都是無辜平民,以濫殺無辜,製造大規模死傷為目標。
每一個被無辜殘害的生命、每一個被恐襲摧毀的家庭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同一個事實:不能允許“法國之傷”在任何地方重演,不能任由恐怖主義毒瘤無限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