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人舌尖上的大數據

新華網

text

民以食為天。據新華網報道,2015年,團購美食和外賣送餐服務業風起雲湧,廣大“吃貨”自然是樂在其中。2015年,在“舌尖上的中國”,“吃貨們”背後有多少“酸”“甜”“苦”“辣”?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聯合“百度糯米”“百度外賣”“餓了麼”三大餐飲O2O(即“線上到線下”)平台,用海量大資料,呈現2015年“舌尖上的中國”,看看從中可以品出多少生活變遷。

舌尖上的大數據從哪找

“百度糯米”的資料,選取11個大城市中的11個大商圈為樣本:北京國貿商圈、上海陸家嘴商圈、南京河西中央商務區、廈門中山路商圈、長沙芙蓉中心商務區、杭州錢江新城商圈、成都春熙路商圈、重慶解放碑商圈、瀋陽中街大悅城商圈、深圳CBD商圈、廣州天河中心商務區。

“餓了麼”的大資料,來自10個大城市: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福州、南京、成都、廈門、武漢。

團購:“最愛”竟是自助餐

親,你或許知道中國人喜歡自助餐,但你可能很難想像中國人究竟有“多愛”自助餐。“百度糯米”選取的11大重點城市商務區,以大資料統計2015年第三季度消費量最多的十種菜品,結果顯示,7個商務區消費最多的都是“自助餐”——

長沙芙蓉中心商務區(68%,注:百分比為自助餐消費占比,下同)、杭州錢江新城商圈(45%)、成都春熙路商圈(40%)、重慶解放碑商圈(40%)、瀋陽中街大悅城商圈(37%)、深圳CBD商圈(30%)、廣州天河中心商務區(17%)。

而在其餘4個沒有首選自助餐的地區,消費習慣也頗有意思:上海陸家嘴商圈佔比最多的是川菜(25%),其次是火鍋(24%);北京國貿商圈佔比最多的也是川菜(22%),其次是粵菜(19%);廈門中山路商圈佔比最多的是海鮮(24%),南京河西中央商務區占比最多的江浙菜(24%)。看來,川菜在北京、上海頗有統治地位,而廈門、南京地區的消費者依然鍾情于本地口味。

在各種節假日、活動日消費中,消費量前十種菜品中,全部都是自助餐占比最大,如五一勞動節(38%)、“5·17吃貨節”(35%)、六一兒童節(39%)、七夕節(26%)、中秋節(27%)、國慶日(33%)。而各個節日消費占比排第二的,也格外一致——全是火鍋。

外賣:蓋澆飯是“不二之選”

“吃貨們”團購時對自助餐趨之若鶩,他們在叫外賣時,蓋澆飯則“當仁不讓”。“餓了麼”大資料顯示,全國範圍內,“吃貨”叫外賣時首選蓋澆飯;10大代表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福州、廈門6個城市,外賣首選都是蓋澆飯。

“百度外賣”則提供了兩個頗有意思的細節——

你知道使用“百度外賣”的“吃貨們”,對什麼配菜最不待見嗎?答案是:香菜。

你知道單次叫外賣最“壕”的是誰嗎?答案是:廣州“百度外賣”一用戶,一次花了16367.2元,相當於叫了190個肯德基外帶全家桶(單價86元),或者861個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單價19元)!

舌尖上的“辣”:上海人最愛

說到口味,或許全國“吃貨”們最愛比拼的是能不能吃辣。那麼,你覺得全國哪裡的“吃貨”最愛吃辣?四川、重慶,還是湖南?

“百度糯米”大資料顯示,是上海。上海陸家嘴商圈消費量最多的是川菜(25%),其次是火鍋(24%),第三位是幹鍋或香鍋(16%)。

那麼,又是哪兒的“吃貨”最不願吃辣呢?答案是:離上海很近的南京。“餓了麼”大資料顯示,採樣的10大城市裡,“北、上、廣、深”等9大城市,外賣前十位均有川湘菜,只有南京,不沾“辣”的邊。

舌尖上的“甜”:廣州更喜食甜

南京地區的居民不愛吃辣,一定很喜歡甜食吧?“餓了麼”大資料顯示,南京外賣消費量,甜品果然進入前十;另外,廣州、廈門也是如此。

但南京居民似乎還不是最愛吃甜食的。“百度糯米”大資料顯示,甜品在南京地區消費量中僅排名第5,占9%;上海地區消費量中甜品僅排名第4,占9%,杭州地區的消費量中甜品排名第6,占4%。相比,廣州地區的甜食消費量遠超滬寧杭,甜品消費量排名並列第2,占比16%,與之並列的則是——蛋糕。

舌尖上的“酸”:“北、上、廣”加班餐最多

酸是一種味覺,也是一種生活的體味。有時,“舌尖上的大資料”還能從側面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狀況。

“百度外賣”大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外賣有11%的訂單是19點以後下單,而有3%的訂單是21點以後下單;而且,21點後叫外賣最多的三大城市,正是“北、上、廣”。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加班更多。

“餓了麼”大資料進一步告訴我們,或許加班最厲害是深圳,因為這裡晚上19點至次日5點的訂餐比例,高居榜首!

不過,辛苦工作可能也意味著收入不錯。“餓了麼”10大城市訂餐的“單客消費價格”大資料顯示,深圳地區“最為闊綽”,單次40元以上的比例最高;相比,武漢地區似乎吃飯成本最低,單客消費10元至20元的比例最高。

舌尖上的“苦”:“外賣小哥”每年都能“跑趟紐約”

“吃貨們”享受了舌尖上的美味,而舌尖上的“苦”,也許那群送餐的“外賣小哥”們最有體會。

“百度外賣”大資料顯示,每天送餐最忙的是午間時段,其中最高的記錄是一小時送出了25萬份外賣。

平均每年,每個“百度外賣小哥”的送餐距離是1.4萬公里,大約是北京到紐約的距離;別忘了,他們騎的是電動車。

每天,“百度外賣小哥”們,平均送出的食物量包括480噸穀物、320噸肉類、400噸蔬菜……直觀地說,日均送出4.8萬袋大米、640頭牛。

更讓人心酸的是,“餓了麼”大資料顯示,2015年下半年,各大城市交易額前5的日子裡,超過60%都是雨雪霾等天氣。惡劣天氣裡,人們更願意叫外賣,而為你送外賣的“小哥”們可就苦了……

舌尖上的趨勢:“互聯網+”改變生活

隨著互聯網金融和手機支付等不斷發展,2015年,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一部手機搞定全部消費。“吃貨”用手機訂餐,也體現了舌尖上的趨勢。

趨勢一:“互聯網+”帶來支付方式變化

“百度糯米”大資料顯示,相比2015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用戶“到店付”的金額增長238%,而代金券、團購等支付金額下降了28.5%。“百度糯米”市場部門相關人員表示,“到店付”的方式更為方便、快捷;與之相比,前些年風靡的代金券、團購驗證密碼等方式,已越來越不方便。

趨勢二:“造節行動”推動“互聯網+”消費

與“雙十一”“雙十二”一樣,O2O平台在2015年也開始大肆“造節”。“百度糯米”總經理曾良表示,2015年,通過“造節”拉動用戶流量,成為節日行銷的重要手段;比如,資料顯示,“5·17吃貨節”、針對年輕女性的“三七女生節”等,拉動消費效果明顯。

趨勢三:“互聯網+”開啟場景化消費

曾良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場景通過場景生態產生;場景則與位置、時間、人群有關係,場景的位置、時間的變化,令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需求千變萬化。通過大資料,消費平台可以為每一個用戶提供個性化推送,把吃飯和購物、出行、看電影、訂酒店等需求“+”起來,實現場景串聯,從而提供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