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今天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暑”。它的到來,意味夏季高溫天氣即將開始,不久將進入“三伏天”。
小暑節氣之後,暑熱的天氣特點更加突出,人體出汗多,消耗大,很多人體力都有所下降,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出現精神疲憊、食欲不振、口苦苔膩、胸腹脹悶、體重減輕等徵象,所以中醫養生強調補充體力,均衡營養,解熱防暑。那麼小暑養生都該吃些什麼呢?
“以熱制熱”小暑多吃麵食
江蘇等地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這“糕屑”就是炒麵;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天人們有吃餃子、麵條的食俗。
小暑酷熱難耐,為什麼還吃令人淌汗的熱湯麵呢?《荊楚歲時記》載:“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古時人們認為農曆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辟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此時節新麥方熟,吃上兩碗新小麥做成湯麵,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嘗鮮又驅瘟疫邪氣。且傳統醫學認為,小麥味甘,性涼,有養心安神,益氣除熱,除煩止渴,和五臟,調經絡,利小便之功效。
六月六飲羊肉湯
“六月六,請姑姑”,晉南地區稱是日為“回娘家節”,據說與狐偃的傳說有關。農村的風俗是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民謠雲:“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羊肉鮮嫩,味甘性溫,《本草綱目》載,羊肉“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力,益腎氣”,是助元陽、補精血、益勞損之佳品。
中醫學認為,夏天吃羊肉,可以去濕氣、避寒冷、暖胃生津、保護胃腸,這與《黃帝內經》所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觀點是相契合的。故徐州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說法。
黃瓜茄子解暑消腫
《本草求真》說黃瓜“氣味甘寒,服此能清熱利水”,有解毒消腫,生津止渴作用。《本草綱目》說“茄子味甘、性寒、無毒。主治寒熱、五臟勞損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腫寬腸”。《醫林纂要》亦稱茄子“寬中、散血、止瀉”。
常吃藕和綠豆芽清熱
“小暑吃藕精神旺” 。蓮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藕粉能消食止瀉,開胃清熱,滋補養性,預防內出血,在清咸豐年間還被欽定為禦膳貢品;生藕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散瘀、補脾開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養血補益、生肌止瀉。暑天吃藕還有安神和幫助睡眠的作用。
“吃了綠豆芽,再熱都不怕。”《本草綱目》載:“諸豆生芽、皆腥韌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獨異。”綠豆芽性涼味甘,不僅能清暑熱、通經脈、解諸毒,還能補腎、利尿、消腫、滋陰壯陽,調五臟、美肌膚、利濕熱,適用于濕熱鬱滯、食少體倦、熱病煩渴、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目赤腫痛、口鼻生瘡等患者。
薏米冬瓜黑芝麻健脾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喜燥惡濕,一旦受到濕邪入侵,就易“脾虛生濕”,故夏天應多吃健脾胃之物。如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濕;冬瓜,性味甘淡,能利水消腫,消暑解毒;黑芝麻,性味甘平,補肝腎,潤五臟。所以蜀地有“薏米冬瓜黑芝麻,去濕開胃人人誇”的說法。
“小暑黃鱔賽人參”
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進補。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其“性味甘溫無毒,入肝、脾、腎等三經,可補虛損、強筋骨、祛風濕”,《名醫別錄》亦將其列為魚中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