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物:屠呦呦和青蒿素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綜合報道)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發佈會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舉行。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5日晚間,剛剛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通過前往看望她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向外界表達的獲獎感言。

據介紹,屠呦呦1930年出生於寧波,多年來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目前擔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2011年時,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曾將其臨床醫學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個旨在表彰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的大獎,是生物醫學領域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拉斯克獎頒獎儀式上展示獎盃和證書。

國家總理李克強5日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中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示祝賀。

李克強在賀信中說,長期以來,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包括醫學研究人員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攀高峰,取得許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希望廣大科研人員認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瞄准科技前沿,奮力攻克難題,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對屠呦呦獲獎的賀辭中表示,屠呦呦的獲獎,表明瞭國際醫學界對中國醫學研究的深切關注,表明瞭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中國醫藥衛生界的驕傲。

人物背景:

從事中西藥結合等研究 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

屠呦呦,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20世紀50年代,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前右)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代號523,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屠呦呦加入了中醫藥協作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同查閱歷代醫藥記載,挑選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抗瘧疾藥方,並實驗這些藥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20世紀80年代初,任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的屠呦呦在進行科研工作。

無留洋背景院士頭銜等 被稱為“三無”科學家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當時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屠呦呦填補了華人十年未獲此獎的空白,也成為了第一位在中國獨立完成研究的獲獎者。

2011年11月15日,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的屠呦呦在北京出席中國中醫科學院2011科技工作大會。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當時的媒體報道稱為“三無”科學家。

獲得拉斯克獎後,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科研默默無聞的屠呦呦一時間名滿天下,當時已81歲的屠呦呦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

在當時的采訪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發現,不是一個人的成績,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參與這項研究,都做出了貢獻。”

屠呦呦曾向媒體介紹,研究的難點在對青蒿科屬的選擇上,到底應該是哪種植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後來,屠呦呦受葛洪《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的啟發,改進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溫提取,最終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