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載兩地教育情——訪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徐

APD NEWS

text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新華社發。

15年前,他放棄美國優厚的待遇,一定要趕在香港回歸前回到祖國任教;15年後,他成為院士、副校長,但心中“為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的信條始終未變。

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徐揚生,近日,記者走近了這位享譽海內外的科學家,分享他奮鬥的艱辛與喜悅,也傾聽他對教育事業始終如一的情懷。

見證回歸時刻

上世紀五十年代,徐揚生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門第。青少年時期正趕上文革,但動蕩的年代阻止不了少年徐揚生對知識的渴望,“小夥伴們手中爭相傳閱的一本《科學畫報》傳到我手中時通常已沒了封面和封底。徐揚生回憶說,高中畢業後,他下鄉插隊,種田、造橋、教書,當知青的歲月是清貧和艱苦的。

1977年恢復高考那一年,徐揚生聽說可以考大學了,就馬上和夥伴們報了名。“當時覺得只要能讀書,不管去哪所大學都是好的。

一個月後,他的名字出現在紹興百貨大樓門前的紅榜上,徐揚生被自己的第一志願——浙江大學錄取。

“拿錄取通知書那天回到村子天色已晚,小小的房間裏坐滿了人,大家都知道我馬上要離開村莊,每人手上都拿著禮物,一雙布鞋、一個枕套、剛摘的毛豆和茄子,這是我至今最難忘的。說到這裡,徐揚生充滿感慨,“艱苦的生活可以磨練人的意志,也讓人收穫真摯的感情。

七年後,碩士畢業的徐揚生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卡耐基梅隆大學任教並從事機器人研究直到1997年。

1997年1月,在朋友們的不解和惋惜中,徐揚生趕在香港回歸前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當時的決定受到身邊很多朋友的反對,認為不可思議。

“我就是要親眼見證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這個機會一輩子難得。談及當初毅然回國的原因,徐揚生給出了答案,語氣依然堅定。

在他看來,香港的多元文化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是中國人,身體裏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和文化,同時我又熟悉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科學技術,在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工作,並且能為國家作出貢獻,是很有意義的。徐揚生說。

回歸當天,大雨滂沱,徐揚生依然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車走不了,我們就步行,全身都溼透了。

“香港現在是中國人的香港了,一定要把中國人的香港建設得更好。回歸的震撼場面堅定了徐揚生在香港發展的決心。

15年來,徐揚生親歷著香港的發展變遷,也感受著香港與祖國的日益親密,從體育比賽中的國歌嘹亮到汶川大地震中香港義工的默默奉獻。

“那是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啊!徐揚生說。

老師是最好的稱謂

院士、校長、院長、教授,徐揚生的頭啣很多,但在他看來,老師才是最好的稱謂。儘管公務繁忙,但他仍堅持每週親自指導自己帶的研究生。

現在人們經常會把辦學或者教書看成是一個職能,把教師僅僅看成一種職業,這種想法在徐揚生看來過於功利了。

“教書育人不僅是一個職業,而且是要用心去做的一番事業。徐揚生說。

都說現在老師和學生人心浮躁,徐揚生認為責任主要在於老師。“老師每天忙於跑經費、拉項目,自然不能帶動學生沉下心來做研究。

“例如,和尚的本職就應該是唸經,大和尚都去化緣了,只留下小和尚唸經,那怎麼行!徐揚生打趣說。

在他看來,讓科研工作者靜下心來搞基礎研究的創新,不僅需要科研者本身甘於寂寞的精神,內地高校的教師評估機制和對學術創新的鼓勵和尊重也應不斷完善。

“每一個個體的特長和優勢都是不一樣的,要發掘學生的天賦並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精神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啟發。徐揚生說。

香港中文大學是目前亞洲唯一採用書院制教育的大學。和其他大學按年級、按學科分類的做法不同,香港中大以書院劃分,所有生活、課餘活動、交流都以書院制展開,使學生們在專注本專業的同時有機會發現其他的興趣愛好。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士……這位在空間機器人和智能控制領域卓有建樹的科學家在他的學生眼中就是一位和藹慈祥的長者。

“徐老師會用很多新奇的點子來開拓我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他十分看重我們的興趣愛好,鼓勵我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突破。徐揚生的學生林天麟對記者說。

除了科學,徐揚生還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他喜歡書法字畫,也喜歡運動,課餘時間帶學生們爬山是他的一大愛好。

“很多創意的火花都是在爬山途中與學生們交流碰撞出來的。徐揚生笑著說。

為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

2011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政府簽署意向性協議,籌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

“我們的目標是把中大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徐揚生的話鏗鏘有力。

“當然,這不是一、兩年能做成的。但那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為之奮鬥的前提。

據初步計劃,香港中大(深圳)第一期計劃招生7000人左右,將採取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行書院制管理,採用中英文雙語教學,教師全球聘用,重視本科生人文通識教育。

“我們在嘗試探索自己的一條路,如何創辦一所具有中華文化的國際性大學。徐揚生說。

據介紹,香港中大“融會中國與西方,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辦學理念將被引入,專業設置上將充分考慮中大的傳統和優勢,以及深圳、珠三角乃至全國的需求,考慮新型、交差學科,並結合世界上學科的發展趨勢。

徐揚生表示,只有多元化、國際化發展,學生才能知道自己的社會和歷史責任,畢業後才會真正成為對社會、對世界有用的人,才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沒有優秀的教育制度培育面向世界的領袖人才,中華民族的復興將是一句空話。徐揚生說。

籌辦中大(深圳)只是徐揚生拓展兩地教育合作的一個縮影。早在2006年,他注意到,以中國經濟發展集中的北京、上海和深圳為中心,北京有30多所較好的高等院校和260多所國家級研究所;上海有20多所較好的高等院校和50多所國家級研究所,但是深圳卻只有一所大學,沒有一個國家級研究所。

針對珠三角面對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未能配合的基礎問題,徐揚生找到了切入點。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市政府三家合作創辦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孕育而生,目前是深圳市唯一一所國家級研究院。

其中,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是香港中文大學多位教授參與的科研單位。隨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掛牌成立。

“內地發展需要領軍人才,香港有眾多一流的科學家,二者相得益彰,只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合作的平臺。徐揚生正努力地做好他的“月老角色。

“我的角色比較特殊,從內地出來,在美國和香港有點經歷,比較了解這三地的教育和科研情況,因而可以擔當橋梁的工作。徐揚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