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民為啥沒有“雙十一”

亞太日報

text

與內地相比,大小商場仍是香港零售業的主流,這裡沒有任何主流的本地網購平台。不少本地年輕人認為,靠自己的兩條腿往往比網購更加簡單實惠。(路透社圖片)

【亞太日報綜合報道】內地光棍節“雙十一”早已成為一場全民購物狂歡,就在幾天後,香港也將充滿激情地投入另一場購物狂歡——百貨商場“周年慶”。可以預見的是,銅鑼灣崇光百貨從“感謝周”的第一天早上9點開門起,從店內到店外都會排滿人龍,占滿門口的人行道。以往年經驗看,“限量100套”、“限量300套”是櫃台上最常見的告示,不到一小時這些緊俏商品就一掃而空。

與內地相比,大小商場仍是香港零售業的主流,這裡不但沒有網上購物節,甚至沒有任何主流的本地網購平台。雖然在母嬰產品、化妝品、服裝、家具方面都有不少網上商店,但基本都僅是實體店的網上銷售渠道。

不少本地年輕人認為,靠自己的兩條腿比網購更加簡單實惠。“我不喜歡逛街,但也沒有多少需要網購的東西”,自認“宅男”的香港男孩Ken坦然表示,“零食、日用品上下班在樓下就可以買到,網上反而麻煩。如果是貴的衣服、包、手機之類的,肯定是自己去店裡能得到比較多折扣,送的禮物也多些,還能給信用卡積分。”

在土地狹窄的香港,購物區域十分密集。除了大家熟悉的中環、銅鑼灣、旺角等購物區外,在住宅區的幾乎每個地鐵站附近都有商場,每隔兩三站則會有一個地標性的大型商場,商戶涵蓋便利店、超市、飲食、服飾、美容按摩、電器、日用雜貨、藥品、化妝品等,足以滿足本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除了本地人外,常來香港的自由行“熟客”也大多知道在上水、沙田等地鐵站附近的小區商場就足以完成絕大部分的購物任務,不需要跑到遙遠的尖沙咀或銅鑼灣。

年輕人消費模式還未改變,從實體商鋪轉到網絡購物。圖為 H&M 銅鑼灣最新旗艦店。

香港人購物的精明程度也往往讓網店的“低價”優勢顯示不出來。對於實體商店中的各類商品,香港有形形色色的“比價”網站和手機應用,著名的賣電子產品、電器的“格價網”,全港幾百家電器商各自報多少價,送多少額外禮品一目了然。即便你只是要買瓶水,手機下載一個“慳多D”APP,也保證能幫你找到全城最價廉物美的一瓶蒸餾水。

作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香港的商品價格大多實惠,而且還有百貨商場“周年慶”和各品牌自己的特賣會等凶狠的打折期,精明消費者絕不錯過。

“LE CREUSET去年的特賣會,炎炎夏日中排長龍在銅鑼灣街頭站幾個小時,還要提前登記,電腦抽簽才能買!”這個讓A太太又怨又愛的品牌既不是衣服、奢侈品,也不是化妝品套裝,而是在香港大受歡迎的法國品牌鍋碗瓢盆。提前登記、抽簽然後排幾小時隊買個鐵鍋,對許多人來說大概是匪夷所思的事,但在香港的打折活動中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很多參加者還是從內地跑來,買個心愛的鍋再山長水遠地拿回去。瘋狂嗎?這樣說的人,恐怕只是不知道香港打折的力度有多大。

在香港當個網購族很不容易,當內地網購族已經在用“余額寶”賺取高息的時候,支付寶仍然在香港沒有直接開放,在便利店購買充值卡充值長期以來要支付2%手續費,還要忍耐不公平的彙率。(路透社圖片)  

此外,運費的昂貴也是香港本地網購的一大障礙,同城快遞1公斤當日送達的價格高達30港元以上,次日也至少要25港元,而且這還僅僅是工商業區的速遞價格,住宅區即便就在商業區旁邊幾公裡,也要加15元“偏遠地區”費用,網上購買電器、嬰兒尿片等較大件貨物,普遍要支付50-150元不等的運費,大大壓縮了“省錢一族”的網購興趣。

不過,即便在如此大的障礙下,香港的網購一族依然頗具規模。調查顯示,2012年香港網購人數達到200萬人,占總人口2/7,人均網購支出接近1000美元。這個數字相當可觀,不過並非產生於本地,而是主要來自香港境外——當購買對像距離遙遠的時候,網購的多樣選擇和價格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Celia是典型“內淘族”,這個詞指喜歡上內地淘寶網購物的港人。她會在辦公室長年放著准備運貨的旅行箱,一天收四五盒快遞,“除了最大的家具,我們家大概有一半東西都是淘寶的,尤其是衣服鞋子,很多款式香港根本就找不到啊”。

旺角街頭人流密集。(圖片來源網絡)

在香港,當個網購族很不容易。由於境外速遞價格高昂,香港人都慣於將貨物集中送到廣東東莞、深圳某地的多個集運點,再一起運回香港。即便賣家發貨及時,從買下到收到也往往長達兩周以上,如果碰上一批貨中有一兩樣遲遲不發貨,買家則隨時可能被罰支付更高存儲費用。“我老公總是不理解,我怎麼一樣的鞋子買三四雙不同顏色的,可是如果不多買一點,運費太虧了啊!”說起深愛的淘寶,Celia總有難以掩飾的不滿。

當內地網購族已經在用“余額寶”賺取高息的時候,支付寶仍然在香港沒有直接開放,購買充值卡充值長期以來要支付2%手續費,還要忍耐不公平的彙率;銀行轉賬或是信用卡手續費也相當高。網購沒有實物,很容易“看走眼”,內地的淘寶族可退貨可轉讓,而貨到香港一般已超過退換時間,也鮮有人願意支付高昂的跨境速遞費退貨轉讓。

香港還有一批“海淘族”,日本的樂天購物網,美國的Amazon,以及一些海外嬰兒用品、服飾網站,都是他們流連的目標。運費對他們而言也是最大的問題,“海外網購的東西都很便宜,但是運費比東西還貴”,資深“海淘族”Polly的應對方法是:“我要麼一次買大量,要麼跟著網站團購,只敢買口碑和經典產品,嘗試新東西成本就太高了。”

與內地相比,香港的網購族似乎還生活在鑽木取火的史前時代,每個人都有一大本辛酸史。盡管如此,價格低廉、多種多樣的商品,依然是難以抗拒的誘惑,千萬個網購族在著急上火、罵罵咧咧、起早貪黑中源源不斷地送上大把銀子,每年貢獻數以百億港元計,足以讓我們看到購物的魅力是如此強大,而商業的新趨勢已經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