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8月3日报道,当天凌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其网站上刊登出此前饱受争议的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围绕在韩春雨身上持续一年多有关NgAgo-gDNA基因编辑问题的争议,终于,以他的主动撤稿而告一段落了。
再次成为焦点的韩春雨,他在哪儿?现在的实验室是否还在进行实验?记者8月3日走访了韩春雨的实验室,一探究竟。
寻访撤稿后的韩春雨:“理解万岁”
3日上午,韩春雨团队通过河北科技大学宣传部在该校官网发布了声明。声明称:
为确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韩春雨及其论文共同作者决定主动将2016年5月2日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撤回,同时将进一步研究不能重复的原因。
声明还称,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红星新闻记者联系韩春雨,希望了解韩春雨撤稿原因。但韩春雨未做过多解释,只是回复说:理解万岁。
目前,尚未有韩春雨本人针对此事的其他回应。
两间实验室大门紧闭 有学生称撤稿是早晚的事
那么,再次成为关注焦点的韩春雨在哪儿呢?
8月3日,红星新闻记者赶到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的实验室就在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所在实验楼的三楼角落。记者赶到看到的是,两个房间均大门紧闭。
韩春雨的两间实验室大门紧闭
据了解,这两间实验室分别为细胞研究室和分子药物学研究室。红星新闻记者敲了很久的门,都不见有人应门。走廊窗台上摆放着两个空空的铺满灰尘的器皿。一盆半枯萎的绿植在窗台上同样有气无力。门口的垃圾桶里,有用过的手套,却并没有堆满。
在三楼的走廊上的墙上,还贴着韩春雨参与署名的研究成果。那是一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韩春雨的署名在八位署名者中排名倒数第二。
贴在墙上的研究成果,韩春雨署名位列倒数第二
在同一层楼隔壁实验室的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学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韩春雨在实验室出现了。以往,韩春雨做实验的规律是,在晚上7点过到实验室。而自从暑假开始,他就没怎么看到过韩春雨。
不过,对于韩春雨撤稿的事情,这位学生同样是今天看到新闻才知道。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很意外的样子。他说,现在不撤以后也会撤,不是这个月也就是下个月的事。“一直都没有重复性的实验结果,这个事情也是早晚的。”
而另一位来实验楼里做实验的老师也向红星新闻记者证实,差不多有两周,他没有在实验楼看见韩春雨。而对于韩春雨撤稿的事情,这位老师并未直接回应。
为何主动撤稿:为了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
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官网上,清楚地列出了韩春雨论文的前后发表和撤回的坎坷记录。
红星新闻记者看到,该论文最初于2015年6月3日投稿后被《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收到,2016年3月21日接受,而后在2016年5月2日发表,2016年11月28日又进行过更正,最终于2017年8月2日(北京时间8月3日)撤回。
在主动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撤稿之后,韩春雨及论文的其他作者还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红星新闻获悉,其撤稿声明全文如下:
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在该图中,我们报告说,利用5′磷酸化单链DNA作为引导,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能够有效引起双链断裂,并对人体细胞基因组进行编辑。
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Protein Cell 7, 913-915, 2016; Nat. Biotechnol.35, 17-18, 2017; Cell Res.26, 1349-1352, 2016; PLOS One 12, e0177444, 2017) ,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韩春雨撤稿声明中提到的图4 图据《自然-生物技术》网站
8月3日早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通过邮箱向红星新闻记者发来了一篇其针对此事的社论回应,此回应亦于3日在网络上发表。
在社论中,《自然·生物技术》表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自然》子刊肯定其研究意义 “有关NgAgo的研究才开始”
去年夏天,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发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题为“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该论文称,短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论文甫一发表,便引起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和媒体的竞相报道。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无法重复该论文所报告的基因组编辑功能,质疑声与争论声便开始出现了。针对大众的普遍质疑,《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也询问了韩春雨及其同事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
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自然·生物技术》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实验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
当时,本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我们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
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一年多了,《自然·生物技术》称,他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虽然韩春雨主动撤稿,但《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充分肯定了其研究的意义所在。“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
不过,撤稿并不意味着这一切就这么结束了。8月3日,“新华视点”记者就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权威专家。
焦点一:撤稿是否等同于学术造假?
按国际惯例,研究团队发表的文章结论必须是可重复的。“主动撤稿表明韩春雨团队也意识到他们文章有不能重复的问题。”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教授楼振昆说,“能够主动撤稿需要勇气,很多重复不出的文章作者也不愿主动撤稿。实验不能重复可能有多种原因,现在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韩春雨团队是造假。一般被动撤稿是查出有造假行为。希望韩春雨团队能够公布实验原始资料和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记录一步步重复,看是否能够重复出来。”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认为,撤稿是“重要一步”,让我对科学共同体有了些信心。他同时也期待下一步动作。“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到底是造假还是单纯的试验错误。”
据了解,学者对于已发表的论文,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主动撤稿。例如,认为论文的证据不充分,试验数据还不能得出文中结论,或是认为数据处理不妥,暂不适合发表论文等。
一些受访者认为,撤稿不等于造假。但也有不少研究人员感到“疑惑”:如果数据真实可靠,面对如此压力,韩春雨团队为何始终都不愿公布实验记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评论认为,韩春雨的技术在去年遭到大面积质疑后,一些业内人士其实心里都已下了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靠的研究结果。“我自己后来也仔细研究过相关知识和文献,发现NgAgo理论上就不可能具有和Cas9相同的基因编辑功能。”
几位生物学领域的资深科学家表示:“我们几位同行讨论过也认真分析过韩春雨的论文,并且在2016年7月份意识到,这应该是学术造假。”“通俗点说,就是说这个蛋白没有足够的能量去打开DNA进行剪切”“仔细阅读论文就能够知道,实验不可能成功”。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说:“新闻的常规是很快报道事情重要进展,科学新闻的国际标准是请多个专家读论文后发表评论。但即使这样,有时也不能判断其中的问题。好在科学研究的判断还有时间的考验,以及同行的重复和验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副主任刘承波认为,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另一方面,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鉴别是真科研还是假科研。这必须依靠我们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去解决,要做到“既鼓励创新,又杜绝造假”。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张新年律师认为:如果是故意为之,旨在沽名钓誉,就构成学术造假。但如果这种结果非其主观为之,而是属于纯粹的方法或者技术问题,则不宜认定为学术欺诈。
焦点二:国际上处理学术争议的科学途径是什么?
韩春雨从“一鸣惊人”到同行质疑纷至沓来,到撤稿,过程跌宕起伏。
那么,撤稿之后该何去何从?国际上处理学术争议的科学途径是什么?
专家们表示,国外对于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调查都比较严格,遇到类似实验无法重复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会启动调查程序。一旦查明是学术造假的话,意味着研究者将身败名裂。论文的通讯作者必须承担主要责任,整个研究团队也须对此负责。而研究团队所在高校,作为学术诚信监管主体也应该承担一定后果。
例如,美国的政策文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调查程序、各部门的职责、如何处理等都做出规定,相应的处罚包括辞退、降职、减薪、停招研究生、拒绝授予终身职教授等,并根据过错程度,数年内甚至终生不得再申请项目,也有因情节恶劣的学术造假锒铛入狱的例子。
楼振昆说,对于类似事件,国外会邀请独立调查组,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调查。一经查实是学术造假,会遭到重罚,基本意味着学者的学术生涯结束。
焦点三:相关调查是否会启动?
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公布《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集中被撤事件调查处理结果:“坚持眼睛向内,坚决打击学术不端”。
科技部门表示对韩春雨学术争议高度关注。
河北科技大学3日在官网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楼振昆认为,学校和河北省有关部门以及第三方调查组都应该组织调查。事实上,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是这一事件的利益相关方,也许因此学校没有进行调查的动力。不少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介入调查,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还有多位专家提出,在调查的过程中,韩春雨本人有义务在合理范围内披露他所掌握的数据和实验过程,河北科大应予积极配合。但河北科大作为利益相关方,应当适度回避,由第三方评测机构予以认定。
“科学发展是不断证伪的过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说。期刊发表不一定代表正确。只要不是恶意欺骗或机构秘密,任何研究进展都应该及时在同行中公布、讨论。
也有专家特别提出,搞科研还是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科学的成功是偶然,不成功才是常态,实事求是与宽容失败应并重。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