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反弹助力A股走强:资金跟涨意愿不强,后市或将震荡盘整

澎湃新闻

text

4月的第二个交易日,A股市场一扫阴霾,迎来艳阳天。在能源、科技等板块的带领下,A股三大股指集体走强,截至4月2日下午收盘,上证综指上涨1.69%,收报2780.64点;深证成指上涨2.28%,收报10179.20点;创业板指上涨2.80%,收报1916.95点。

就市场上涨的原因,有分析称,原油价格反弹提振了市场的风险偏好。

不过,在指数走高的同时,投资者应当注意市场量能并没有跟上,4月2日沪深两市成交总额刚刚站上6000亿元大关,相比2月份时的高位水平缩水了不止一半。有机构人士认为,市场量能依然枯竭,资金跟涨意愿不强。

也有观点称,今日的大涨或是资金的试探性进攻,后期必须有持续放量的过程才能真正走强。从市场结构看,沪指2800点为短期压力位,2650点已形成短中期支撑位,继续盘整并构筑中期底部为主要运行状态。

成交总额回升至6000亿元以上,但仍处于年内低位

4月2日,两市3319只个股上涨,其中99只涨停,相比之下,跌停股数量仅9只,市场赚钱效应显著。

不过,根据上海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在4月2日晚间公布的股票交易情况,沪市当日成交金额为2335.01亿元,深市当日成交金额为3667.74亿元,两市成交总额6002.75亿元。

尽管相比4月1日的成交总额放量144.43亿元,并且实现了“两连增”,不过,A股两市成交总额规模依然处于近期低位。

2月19日至3月3日,A股连续十个交易日成交金额超过1万亿元大关,而上一次A股成交额连续这么多天超万亿,还要追溯到2015年7月13日到7月30日之间。

其中,2月25日的两市成交总额达到14168.11亿元,创下近5年来A股单日成交额的最高纪录。

而自3月份以来,两市成交额逐级下滑,3月31日跌破6000亿元关口,尽管近两日有所反弹,但整体来看仍然是年内除2月3日外的成交低谷。

原油价格反弹提振市场风险偏好

从技术面看,4月2日的上证综指收出一根几乎光头光脚的大阳线,站上5日、10日均线,市场仿佛是久未放晴的天空突然乌云驱散。

为何大涨?光大证券首席策略师谢超认为,原油价格反弹提振了市场的风险偏好。

据路透报道,在白宫新闻会上,特朗普认为沙特和俄罗斯将在未来几天内就石油生产问题达成协议,同时有消息称沙特将支持产油国之间的合作以稳定油市,受此影响,WTI原油、布伦特原油价格大幅反弹。

谢超认为,油价反弹有助于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午后A股市场涨幅扩大,油服公司出现涨停,美国股指期货也出现反弹。他同时也指出,对A股市场而言,当前位置估值合理,若再次明显下跌,价值投资者可逐步买进,等待国外恐慌情绪、疫情扩散、国内“经济复苏、政策宽松”等因素逐一落定,市场有望迎来右侧配置时机。

与此同时,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也给了市场更多的信心加持。

4月2日,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43.32亿元,连续三个交易日呈现净流入。Wind统计显示,北向资金本周内已合计净流入100.91亿元,以这一数据计算,本周为近两个月内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最大的一周。

资金跟涨意愿不强,后市或仍将震荡盘整

兴业证券投资顾问干澄娇认为,今日市场表现整体上还是超跌反弹为主,虽然在石油、券商和科技股的带领下指数探底回升,但市场量能枯竭,资金跟涨意愿不强,观望情绪浓厚。

“本月海外市场依旧水深火热,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的到来,美股可能再度进入新一轮下跌周期,市场悲观情绪蔓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A股的上行空间。但当前指数已跌至2700点附近的长期底部区域,下方支撑力量在多次夯实底部的过程中被反复确认过,大型机构的底仓成本也在该区域,下跌空间基本被封杀,因此形成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的尴尬局面。”干澄娇这样分析。

海通证券投资顾问陈晓慧对后市的看法同样偏谨慎,认为后期需要持续放量才能出现趋势上涨。

陈晓慧认为,今日的普涨格局在于资金的试探性进攻。面对上方的套牢盘筹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盘整消化之后,后期必须有持续放量的过程,这才能真正解放,在这过程中,有两点非常关键。其一,场外资金能否陆续流入,其二,场内热点的挣钱效应。从市场结构看,沪指2800点为短期压力位,2650点已形成短中期支撑位,继续盘整并构筑中期底部为主要运行状态,投资者在操作上需要保持耐心。

在底部区间的震荡市中,谢超建议投资者关注四条配置线,其中纯内需是主线。

第一,投资、汽车是稳增长相对可靠的抓手,建议关注新老基建、汽车和地产等纯内需领域。

第二,如果欧美经济二季度出现休克,从供应链的角度,关注汽车等交运设备、化学化工、医药医疗设备、航空航天以及农产品领域的补空缺可能。

第三,伴随着美股恐慌下半场逐步结束,此前被外资抛出的以消费为主的价值股有超跌反弹机会。

第四,在四大变数皆得到兑现之前的震荡期,建议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关注高股息标的。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