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供氣協定的地緣政治意義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綜合報導,在經過十年的艱難談判後,中俄21日終於簽署了一份期待已久的合同,俄羅斯將向中國提供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天然氣。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網站上的公告稱, 從2018年起,俄羅斯將開始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公告沒有提到價格,但專家表示,中國竭力殺價,以圖得到低於歐洲國家購買俄羅斯天然氣所付的價格,那是談判的核心所在。中俄此份合同成為外媒關注焦點,外媒除關注合同為兩國帶來更多經濟合作的可能,更關注合同背後的地緣政治意義。

香港 《信報》 報導,這份“世紀合同在普京總統今次訪華之行中落實,不僅為中俄建立戰略能源聯盟踏出重要一步,而且兩國還在金融、投資和基礎建設上簽署數十份合作協定,大大加強了原本較為薄弱的經濟合作領域,為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揭開兩國關係新一頁。

報導指,目前,歐盟亦加快推進尋找天然氣替代來源的計畫,並且壓抑俄氣公司在歐洲擴大業務,使俄國不得不把能源出口業務向亞太分流。此次中俄加強能源合作,無可否認是烏克蘭危機壓縮了俄國能源出口歐洲的空間;與此同時,中國亦有急於尋求能源安全和供應來源多樣化的需要。

報導指,普京訪華顯然並非一心前往中國尋求外交支持那麼簡單,而是兩國領導人在取得戰略共識下,透過普京訪華此行、參與“亞信會議,習近平在會議上宣示“亞洲新安全觀,再配合兩軍在東海演習,顯示兩國積極提升雙邊戰略協作關係,加快改變美國主導國際政治秩序的單極格局。

英國 《金融時報》 報導,這筆交易使得俄羅斯有機會減輕對歐洲客戶的依賴。因莫斯科吞併克裡米亞,這種依賴現在面臨風險。北京方面仍然很清楚一點,即中美雙邊貿易的規模是中俄貿易的3倍。

報導稱,中國沒有過分利用當前形勢來榨取最大利益。因為對中國來說,這筆交易的地緣政治意義很可能要小得多。

報導援引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義桅觀點表示:“中國仍希望與美國建立大國間的關係。** “中國與世界、特別是與西方的相互依賴比俄羅斯與世界的相互依賴要強得多。中國更關心自己與西方的關係。我們正受益於全球化。**

報導稱,這筆交易主要說明瞭一點,即莫斯科需要北京的支持。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普京由西方轉向東方並非易事。 “如果你看看實際的格局,就會發現所有管道都是通向西方的。他們轉向東方將需要巨額的投資。而且,靠近中國的氣田蘊藏量並不是很豐富。

《紐約時報》 報導, 普京一直熱衷於在亞洲為俄羅斯的天然氣銷售找出路,從而轉移出停滯的歐洲市場。同時,他急於表明,在俄羅斯因吞併克里米亞而面臨制裁的時候,該國並不依賴於西方。普京需要找到“一把保護傘,以顯示他沒有完全被孤立。而習近平則願意幫助這位俄羅斯領導人。

報導稱,習近平在這次會議上的發言中提出,要在一個地區組織的基礎上構建新的亞洲安全秩序,這個地區組織包括俄羅斯和伊朗,但把美國排除在外。這意味著儘管俄羅斯與中國相互保持警惕,但兩國都對在以美國為主導的現有國際和地區機構的範圍之外展開合作感興趣。

報導指,談判的核心問題仍集中在價格方面,俄羅斯向歐洲國家收取高價,但中國如今從中亞、主要是土庫曼斯坦進口天然氣支付價格較低。

英國 《衛報》 報導說,在與西方關係發生摩擦和緊張,而美國、歐盟、日本陸續制裁俄羅斯之際,普京訪問中國,希望加強與中國的關係,並將注意力轉移到亞太地區。

與此同時,中俄也在東海進行聯合軍事演習,“明顯要向作為西方長期盟友,且與中俄都有領土糾紛的日本顯示力量。

報導說,早在烏克蘭危機發生前,莫斯科和北京就預料將拉進彼此關係,其中一個因素是俄羅斯希望讓天然氣出口多元化。購買24%俄羅斯天然氣的歐洲預料削減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而且俄羅斯也希望向東方開發天然氣市場。

英國廣播公司援引《獨立報》的一篇文章也分析了中俄合作以抗衡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並表示國際關係中沒有永遠的敵人。

該報記者康韋爾說,俄國和美國關係,以及中國和美國的關係雙雙跌落穀底,這個時候俄羅斯和中國關係升溫,試圖發展“多極化世界。

他說,就在普京和習近平會面的前一天,美國政府以網路間諜罪名起訴了5名中國軍方人員。此外,中國近來和越南、菲律賓和日本等周邊鄰國發生領土爭議,而這些周邊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國,也助長了中美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