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深港通快了!”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14日出席2016LME亞洲年會後表示,“大家都知道(深港通)應該就快開通了,但是幾日、幾周或幾月後開通仍然不清楚,一切決定權在於監管機構手中。港交所已經‘各就各位’,就等監管機構喊‘預備’即宣布開通,然後再‘開槍’,即正式開通。”市場各就各位只待監管發令。
14日舉行的LME亞洲金屬研討會上,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深港通目前仍未有最新消息,市場都相信深港通快要宣布了,但是幾天、幾周或者幾月仍未知。
李小加就深港通推出打了一個比喻。他形容:港交所在各方面已經做好了準備,就等著監管層喊“預備”。“預備”就意味著宣布,最後等監管層發令槍響時我們就開跑了。
李小加還強調,深港通與A股是否獲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沒有必然關系”。
聯手深圳建前海商品交易平臺
李小加還提到,港交所正在與深圳前海籌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運營模式就如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該項工作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正在大規模組建相關的IT系統,希望明年第一季度能完成;二是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正全面鋪開。
李小加表示,從交易市場參與對象看,目前內地大宗商品市場不夠成熟,呈現倒三角結構。其中,最基礎的生產、消費以及物流等現貨交易佔比較低,而金融衍生市場發展迅速,且參與者多為金融投資者,如散戶及金融投機客,造成現貨市場與金融衍生品市場嚴重脫節,這也與LME等成熟的大宗商品市場完全相反;相較而言,LME參與者多為生產商、消費者和貿易商,佔全球有色金屬交易量的75%。
李小加續指,從持倉佔比上看,目前內地期貨市場日均成交量是持倉量的5至10倍;相比之下,LME持倉量則為交易量的5倍左右。以實物交割量而言,內地市場交割量只佔持倉量個位數,佔整體交易量近萬分之五。所以,港交所希望能將LME的成功經驗改良成適合中國本土的模式,復制到中國市場,拉近期現落差,讓內地大宗商品企業及使用者能有合理的融資機會。他強調,港交所商品戰略的推進和建設將是一個浩大、長期的工程,不會因市場短期波動而影響長期的信心和計劃。
專注現貨交易服務實體經濟
李小加指,現在內地擁有大量資金,但欠缺可投資的安全產品種類。他認為,LME可填補這方面缺口,為過剩資金提供較安全的資產進行投資,同時有助於內地大宗商品獲得定價權。
李小加補充,該平臺已得到深圳政府支持,惟對沖方面目前還沒得到有關監管部門的批準;港交所不會試探監管底線,未來將不做期貨只做現貨,通過現貨服務實體經濟來獲取大量數據及價格基準,以滿足為實體經濟做對沖、風控的需求。
李小加表示,目前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未有調整收費的計劃。倫敦金屬交易所行政總裁莊敬賢則稱,英國脫歐對公司影響不大,因其定位為全球市場,又以美元計價;不過脫歐或對旗下會員會有較大影響,因該所會員的總部主要位於倫敦。
李小加又指,“倫港通”目前仍處於討論中,尚未向監管當局申請。
財爺料中國續成全球經濟增長主力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去年以來,環球經濟直面挑戰,全球商品價格低迷,股票及金融市場波動,預計今年下半年國際經濟前景仍令人擔憂。不過,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主要增長動力。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則認為,中國經濟正面臨轉型,需尋找新的增長點。他預計,中國房地產市場將在年底或明年初見底,這也是中國經濟見底之時。
曾俊華指,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前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至3.2%,但亞洲區新興市場仍將為全球經濟貢獻超過60%增長;預計亞洲區新興市場未來5年增長將保持在6.3%,高於全球平均3.7%的增長率。
巴曙松:內地經濟最快年底見底
巴曙松指,中國以前的人口紅利、投資紅利、貿易紅利、資源紅利、儲蓄紅利正日漸式微,中國經濟轉型就是尋找新動力、新增長點。他分析,內地經濟增長可分為三個階段,由改革開放時的P型增長(初次擴張型增長)到目前的A型增長(追趕標桿型增長),再到未來的F型增長(前沿拓展型增長)。內地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涵義,就是由過去主要為P型增長,轉為新常態下P型增長收縮,A型增長和F型增長增加。
他認為,內地經濟面對的挑戰是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將直接決定企業盈利恢復情況,目前內地經濟去產能壓力依然較大;去槓桿要降低槓桿與轉槓桿相結合;去庫存方面,他特別提到房地產業,並指目前內地樓市產能過剩,令庫存升幅大過銷售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