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仍需堅持“結構性調整”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壯錦 鄧華寧 陳毓珊)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期發佈數據顯示,一季度70個大中城市中,絕大多數城市房價環比上漲,總體漲幅擴大。過去1年一直下行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反轉,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大增33.1%,對穩增長髮揮出重要作用。

業內人士指出,在一、二線城市樓市回暖之際,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分化嚴重,要想使其平穩發展,仍需要政府繼續堅持保障房建設,加大棚改力度,嚴控土地供應開發;另一方面審慎使用一刀切的“限購”、“限價”、“限貸”等行政性干預。

根據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2.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3.1%。一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額1.85萬億元,同比增長高達54.1%。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3月末中國商品房待售面積7.35億平方米,比2月末下降了415萬平方米,這表明去庫存政策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去年初,江西省玉山縣岩瑞鎮橫堂村農民曾紹益在縣城買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曾紹益的進城,得益於當地政府出臺的購房補貼政策。

“在政府補貼免稅的政策下,我在玉山縣博盛置業買了一套房子,省了將近5萬塊錢。”他說。

相比之下,房地產投資增幅明顯回落,2015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名義增長1.0%,今年1—3月同比名義增長6.2%,遠低於前些年動輒20%以上的增幅。

當下,去庫存仍面臨兩大結構性問題:首先是城市之間、地域之間分化明顯。銷售大幅增長主要發生在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大部分三至五線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回暖程度明顯偏弱,而三至五線城市包括縣城恰恰是庫存的主要集中地。其次是商業地產庫存當前非常嚴重,去化週期遠超過住宅。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說,3月份房價上漲過快的主要是一線城市和部份熱點二線城市,其餘二、三線城市房價走勢相對平穩。

他認為,儘管政策干預可以改變短期市場格局,中長期的樓市走向依然取決於供求關係的基本面,而歸根結底體現的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吸引力。

中國中西部地區人均收入水準不高,城市的人口吸附能力較弱,致使市場需求增長緩慢,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江西省住建廳房地產處相關負責人建議,政府須改善房地產用地供應管理,因地制宜調整土地供應規模和節奏。對住房供不應求的城市採取相對寬鬆的土地供應政策,對庫存量大的城市則嚴控土地供應規模。

事實上,在深圳、上海出臺“史上最嚴”限購令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與環一線小城市也紛紛收緊政策。

業內人士建議,目前庫存去化並未達到樂觀的程度,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較大、三四線城市樓市僅為溫和回暖的前提下,切忌因為少數城市房價快速上漲而使用一刀切的“限購”、“限價”、“限貸”等行政性手段干預市場。

減少對市場進行行政性干預,並非不需要重視部分城市出現的過熱現象。但是對於廣大的二、三、四線城市,仍需堅持結構性調整的方向不變,採用市場化手段解決問題。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未來住房市場調控需要堅持綜合著力的系統性調控方式,需求端既開闢新需求,也要調整措施釋放原需求;供給端則應減少開工,加快施工和減少爛尾。

在擴大需求方面,專家建議,要加大房屋徵收的貨幣化安置力度,進一步健全統籌城鄉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發展有利於農民工就業的服務業、製造業等城市產業,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及子女就學問題,激發農業轉移人口和中低收入群體購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

在改善供給方面,針對部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需採取“小船靠大船”的方式向規模較大企業進行項目入股,推動房地產業兼併重組,提升規模效應,從整體上降低商品房開發成本,增強抗風險能力。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房地產市場有較強的韌性,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現有約2.5億城市常住人口依賴租房,而按照中國2030年城市化率達到70%的目標測算,未來還有5億人未來要進城,保持房地產業平穩發展對中國城市化仍較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