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47-2.52億年前,地球因為溫度過於熾熱,導致二疊紀末期出現大規模物種滅絕。資料圖片
二疊紀滅絕事件導致當時地球90%生物滅絕。資料圖片
【亞太日報訊】通常人們會認為,如果一個物種的分佈範圍較廣,那麼在面臨環境變化時就會有更多的生存優勢。但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說,對地球歷史上的生物大滅絕事件進行的分析顯示,棲息地域廣大的物種在大災難面前同樣脆弱。
科學界一般認為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五次全球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可能的原因包括火山噴發引起的劇烈氣候變化、地外星體撞擊地球等。許多學者認為,地域分佈較廣的物種在這種大災難中存活下來的幾率要比那些稀有物種高。
但英國利茲大學和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卻並不認同這一看法。他們對生活在三疊紀和侏羅紀的陸上脊椎動物化石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顯示,在約2億年前三疊紀向侏羅紀過渡時期,曾經發生了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地球上約80%的物種因此消失,其中包括那些曾經佔有很大地域、分佈有優勢的物種,比如多種與鱷魚相近的爬行動物就滅絕了。
據介紹,這類爬行動物曾經在地球上很常見,但到了三疊紀末期就基本因為大滅絕事件而消失殆盡。相比而言,當時還算稀有動物的恐龍卻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並在接下來的1.5億年裏統治陸地。而在此後的一場大滅絕事件中,已成為主流物種的恐龍又遭遇了類似的命運,最終讓位給其他物種。
研究人員說,一個物種地域分佈廣泛,在平時可能會形成不小的優勢,有助抵禦一些相對較小的環境變化,但是在大災難時這並不會給物種提供太多生存保障。
參與研究的亞歷克斯·鄧希爾說,這項研究成果揭示了目前人類活動引起的生物多樣性危機可能導致的後果。科學界有觀點認為,人類活動正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這將影響所有生物而不僅是通常認為的稀有物種。
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