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會議召開在即 大國經濟換擋新動力加速成長

中國證券報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 彭揚)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即將在杭州召開,中國經濟再次受到世界矚目。當下中國經濟處在增速換擋期,新動力加速培育,打造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供給側改革等政策措施持續推進,中國經濟呈現逐步企穩回升態勢。

新舊動力切換中

新動力的快速成長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亮點,新舊動力正在加速切換之中。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服務領域保持較快增長。同時,我國工業水準向中高端穩步邁進,7月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2%,比上月加快0.6個百分點,工業內部的技術創新也在加快推進。

在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的引導下,高新產業發展獲得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7月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61.8%,電子產品尤其是資訊化的電子產品、環保產品、航空航太產品、機器人等新產品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領域率先邁開步伐。作為我國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堆示範工程,“華龍一號”落地英國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大到強的蛻變和昇華。高端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一批高端裝備實現重大突破。

新動力加速培育、新經濟快速發展,催生大量新增就業機會。上半年,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1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1.7%。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保持在較低水準。

從創新方面來看,在《2016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成為第一個躋身GII前25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這個組別通常由高收入經濟體組成。今年中國在創新品質排名中升至第17位,縮小了與高收入經濟體的差距,是唯一創新品質不亞於領先者的中等收入國家。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處於創業創新的黃金期,呈現出“六增長”的發展態勢。實踐表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培育新動能、壯大新經濟的重要動力。

政策措施護航

中國當下處在經濟換擋過程中,經濟增長模式正在轉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觀經濟處處長王軍表示,從全球來看,都面臨著長期停滯的困局,均在試圖尋找新動力。需要牢牢把握市場具有決定權這個原則,通過市場不斷摸索、試錯和競爭,最終會出現一批優質企業。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雖然我國投資規模和資本存量很大,但大量資本形成集中在房地產等固定資產上,但無形資產、公共服務、創新等方面的資產形成還存在很多短板。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巡視員範必此前表示,現在雖然在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製造2025、大數據、物聯網等多個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要看到,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是一項全新事業,現在出臺的政策大多著眼於生產環節,涉及分配、交換、消費的政策不多,說明政策覆蓋面還不夠全。此外,一些部門仍在用舊思維管理新經濟、新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准入機制以及部分領域的政策措施仍需完善。例如,生物醫藥、智能製造、資訊通信等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還存在制度真空,在推進中需有明確的發展規劃。

關注中長期佈局

劉元春表示,構建新動力有三個重要方面:一是利用創新打造新經濟,構建新動力;二是通過結構性改革,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通過基礎性、牽引性的改革構建第二輪改革紅利,激發新動力;三是在部分要素增長上有所發展,如勞動力方面要從人力大國走向人力資本強國。

在新動力培育上,政策定位要從中長期佈局,從基本制度、基礎性制度和牽引性制度改革來做,而不是簡單地通過短期刺激的方式。創新首先要有利益調整和制度創新,然後才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產業創新等。

王軍表示,政府需要培育保護知識產權、良好和公平的發展環境,保護各企業獲得資源、融資的公平性,尤其是逐漸穩定地降低企業稅負,從而極大地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同樣,需結合簡政放權、“放管服”等改革措施。

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深化,各類市場主體快速增長。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262萬戶,同比增長28.6%,平均每天新設立企業1.4萬戶。從結構上看,新興服務業新增市場主體占比持續上升。6月份,資訊傳輸、軟體及資訊服務業新增企業2.8萬戶,同比增長36%。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符合這五大理念的產業、行業將成為新動力來源。王軍認為,除互聯網+外,可圍繞低碳領域,發展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製造業、低碳+服務業,既能夠延伸出很長的產業鏈,也符合國家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