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發展方式 湘潭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text

農民種自家的田有人給發工資,一塘荷花既能收獲蓮子還能收獲“看花錢”;養豬場不僅沒有臭味,而且能供燃氣供電;城里人幫鄉里人打理菜園,倒貼錢……所有這一切似乎是“天方夜譚”,如今卻成了現實。近年來,湘潭抓住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重大機遇,以“兩型”為特色,以“六化”為路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重點上突出示范帶動,發展方式上突出“接二連三”,發展理念上突出綠色環保,發展措施上突出政策支撐。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融合化發展有新內容

遵循“六次產業”理念,做好“接二連三”文章,是我市農業融合化發展的一條思路。全市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5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24家,總產值530億元。各類休閑企業(農家樂)4000余家,總營業收入6億元,其中營業收入過50萬元的400家。休閑農莊省三星以上32家,其中國家級五星級5家、省級五星級7家。

湘潭縣梅林橋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示范片,由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三新辦點示范,探索出“產村一體、農業公園”的發展模式。該示范片涉及4個村,總面積14.5平方公里。在省農委的指導幫助下,近兩年來累計投入3億元,村均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完成民居改造285戶、高標準農田建設1.4萬畝、紫荊河生態改造3.2公里、安裝太陽能路燈410盞;連片建設了1800畝湘蓮、850畝蔬菜、2500畝油菜、540畝葡萄、100畝草皮等特色基地,打造了梅林山莊、龍暢金谷等一批休閑基地,發展了宏興隆湘蓮加工產業、金鳳食品大米加工產業等一批國、省龍頭企業。形成“春看油菜-夏賞荷花-秋摘葡萄-四季蔬菜”,集步游、騎游、車游于一體的農業公園新景區。

園區化平臺有新亮點

截至目前,全市以規劃為引領,以園區為載體,以項目整合為手段,以多元投入為方向,涌現了10多個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現代農業示范園(片)。市委副書記、市長胡偉林辦點示范的雨湖區姜畬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總面積15.79平方公里,投入1500萬元新修觀光大道3.7公里,灌排渠10公里,建設高科技展示溫室150畝,高效生產示范溫室1050畝。

湖南盤龍投資集團規劃總投資20億元,在岳塘區荷塘鄉指方村、青山村、荷塘村3個村的范圍內,按國家5A級景區標準打造盤龍生態農業示范園。

第一期已投資10億元,建成面積達5000畝,300多名當地農民在園內就業。杜鵑園、櫻花園等十大特色主題園,自2013年元月正式開園至今,累計接待游客130多萬人次。

規模化經營有新進展

連續幾年來,我市把促進規模化經營、提高組織化程度作為工作重點,先后出臺了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等一系列文件,市財政從2014年起每年設立專項資金500萬元,各縣(市)區財政每年共計安排資金1000萬元予以扶持。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至1235家(今年新增115家),入社農戶達15萬戶,農戶入社率達到26%;家庭農場發展至352家(今年新增142家)。創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20家、省級52家、市級150家。全市耕地流轉面積達到78.5萬畝,流轉比例達到46.17%。

全國種糧大戶彭水平創辦的湘潭縣春靜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農民合作社+職業經理人+農戶”的社會化服務“春靜模式”。該合作社2014年自營流轉耕地8794畝,經營收入2247萬元,利潤403萬元,為350戶社員平均每畝增收499元。

集約化生產有新變化

按照全市蔬菜產業發展規劃,近幾年市財政每年投入扶持資金2000萬元,助力雨湖、岳塘兩城區蔬菜產業示范片建設,已建成5個國家級、10個省級、20個市級蔬菜標準園。其中,雨湖區姜畬現代農業示范園內的三匯農業發展公司,創造了“設施農業+現實版QQ農場”的模式,被認定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擁有智能溫控大棚6000平方米、鋼架大棚120個、100畝噴滴灌設施,推廣綠色、無公害、有機生產技術,將體驗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科普教育高度融合。2014年公司銷售收入達到380萬元,利潤達到90萬元。

大力推進生豬產業化發展,生豬年加工能力400萬頭、豬皮年加工能力1000萬張以上;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43.9%,其中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2%;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比重達到43%。

目前,我市年出欄生豬近600萬頭,人平兩頭多,冰鮮肉出口創匯居全國地級市第一。

社會化服務有新突破

近年來,我市“托管式”、“承包式”、“全程式”、“點菜式”等多種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合作社不斷涌現,已達139家。其中,湖南華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立的“華綠模式”被省重點推廣。該公司擁有固定資產6000萬元,經營網點1500多個,成立水稻種植、農機、病蟲害防治3個合作社,具備30萬噸有機肥生產能力、2.5萬噸糧食倉儲能力、420噸日烘干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無人種田、無利種田、無心種田、無力種田”的問題。

湘潭縣信達蠶絲綢有限公司和種桑養蠶專業合作社在養蠶領域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也頗有成效。該公司譚家山桑蠶園被確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合作社創建成國家級示范社。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桑2100畝,帶動農戶種桑5000畝,吸納社員300余戶,帶動養蠶戶1500余戶,為蠶農提供小蠶共育、桑葉保鮮、技術培訓、蠶繭回收、桑枝再利用等服務,2014年實現總產值3000多萬元,幫助農戶年增收660多萬元。

綠色化建設有新提升

全市按照“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組織農業生產,加快標準化、綠色化建設,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和環境污染最小化,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27個、綠色食品90個、地理標志產品2個。全市農藥使用量從2009年的7156噸下降到2014年的3787噸,農藥有效利用率達到3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2014年,全市完成測土配方技術推廣面積287.3萬畝,氮肥利用率提高3個百分點,磷肥利用率提高2個百分點。

我市“發酵床零排放養殖”等6種新型生態養殖模式已在全省推廣多年,年減排糞污800萬噸。其中,12萬口戶用沼氣池和24處大中型工程處理養殖糞污450萬噸,處理率達到40%,“低碳牧業”初顯雛形。

湘潭(韶山)順康牧業有限公司年飼養商品豬5000多頭,投資281萬元建成的800立方米大型沼氣綜合利用工程,年產沼氣10.22萬立方米,處理污水2.56萬噸,年發電量超過12萬度。公司與其他涉農涉林單位共同開發的“豬—沼—菜”、“豬—沼—林”、“豬—沼—稻”、“豬—沼—魚”等三位一體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年增收節支可達20多萬元。

現代農業需要現代農民

土地不會變,但種地的人在變。誰來種地,怎么種地?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方式。

如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農業生產過程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所占的比例趨于逆轉,需要的從業者、從業時間相對減少,而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逐漸增高。當了一輩子農民的人,未必就是優秀農民;種了一輩子的田,未必就能種出高產田。傳統觀念、主觀經驗與新時代要求相距甚遠,只有積極接受新思想、新技術、新做法,才能在廣闊天地游刃有余、大有作為。

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是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理想。只要全體干群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色的目標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