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为航拍青海湖。 李江宁 摄
中新网西宁1月30日电 (李江宁)中新网记者30日从正在召开的青海省政协第十二届第四次会议上获悉,青海省政协委员熊万森建议加大对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管护能力和队伍建设,完善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
青海湖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也是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研究高原动物食物链、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5560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广、点多、线长,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有工作人员20人,在资源管护、科普宣教、科学研究、社区共管及生态系统恢复等重点领域的人员保障严重不足。
提案指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工作始于2008年ECBP(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青海四川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社区保护行动基金小额赠款项目的开展,通过项目支持,对环湖地区38名义务协管员进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同期邀请环湖三县(共和县、刚察县、海晏县)森林公安机关以及乡镇、村的领导参加,有效推动了青海湖社区共管工作。
但是该项目终止后,共管工作得不到充分保障,致使协管队伍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目前只保留了极少一部分协管人员,依旧义务在开展相关保护工作。同时,由于协管员文化水平的差异,仅进行简单的监测工作,无法满足现有的生物多样性管护、救护的标准和要求,生态管护能力较弱。此外,由于资金的缺失,无法保障协管员队伍的正常运行,包括设备、装备、交通、管护费用等。
对此,提案建议,在水鸟繁殖栖息地、越冬地和普氏原羚栖息地等重点区域,建立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管护员队伍,重点是解决运行经费,能够纳入财政资金统筹保障。
同时,在运行经费充足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生态管护能力相关业务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运行模式,强化生态管护员队伍业务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经验,积极创建“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站-生态管护队伍”一体化巡护体系。有效解决因人员不足造成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