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露天坐姿彌勒銅像佛
岳林寺佛光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田曉明)奉化是座美麗而神秘的城市,位於浙江寧波的東海之濱。
這裡不僅是“蔣氏故里,還有中國化彌勒——布袋和尚,因此,奉化被稱為“彌勒應跡勝地。
天降慈光佛報眾生
7月19日,來自世界佛教中心尼泊爾藍毗尼的天冠彌勒佛像正式“入住奉化。
尼泊爾藍毗尼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之地,被稱為“佛祖的故鄉,而奉化是中國化的彌勒佛——布袋和尚出生、出家、弘法、得道、圓寂之地。
中尼友好協會尼泊爾阿尼哥協會主席薩爾波塔姆·什雷斯塔說:“天冠彌勒東行至奉化,是兩國佛教文化交流的延續和昇華。中國佛教與尼泊爾佛教,藍毗尼與奉化將以此為紐帶緊緊聯繫在一起。
天冠彌勒是古印度流傳下來的彌勒佛形像,以頭戴天冠而著稱。此次“東行的“天冠彌勒佛身高1.6米。
19日,當天冠彌勒抵達布袋和尚出家的岳林寺時,突然,人們驚呼著舉首望天,只見太陽上出現圓圓的光環,如日暈一般。岳林寺頓時佛聲響起,天冠彌勒供奉儀式開始。
岳林寺主持淨仁說:“天冠彌勒先供奉在岳林寺,今年9月19日奉化彌勒文化節時,將入住雪竇寺並舉行開光典禮。對於滿城爭說的奇異天象,淨仁坦然笑道:“天降慈光,佛報眾生。
彌勒與奉化源遠流長,其中玄機耐人尋味。
2008年11月8日,海內外高僧雲集奉化雪竇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臺灣著名法師星雲長老為雪竇山上新落成的一尊高56.7米的彌勒佛像開光。
雪竇寺與彌勒之間,有著什麼不尋常的關係呢?
雪竇寺,這座千年古寺,由一尊彌勒大佛,一段神奇傳說,一位入世高僧,串聯起一部文化大歷史。
漢傳佛教寺院裡,一般都會供奉彌勒佛像,將彌勒佛像安放在“山門殿或“天王殿正中央,因為他滿臉歡喜迎賓客,笑口常開樂呵呵,讓人一進寺院,就能感受到歡喜自在。而雪竇寺直接建有彌勒寶殿,供奉著高5米的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坐像,這在全國佛教寺院裡是唯一一家。
奉化市雪竇山大佛景區副總經理顧曉東介紹說,有“江南第一大殿之稱的“大慈摩尼殿是寺廟建築的奇觀,五進九開間,由高18米、直徑1米的60根杉樟木支撐。沒有一顆釘子,全木卯榫結構。
據佛經記載,彌勒跟釋迦牟尼是同時代的人物。釋迦牟尼預言,彌勒涅槃上生到兜率天宮,在那居住56億年後,會下生到人間,在一株龍華樹下,頓悟成佛。所以,彌勒既是菩薩,又是未來佛。他要下生到人間度化釋迦牟尼佛未度化的眾生。彌勒與人的關係最為密切,大殿三面牆上巨幅景泰藍壁畫正是講述彌勒的事蹟。
中國化彌勒布袋和尚
那末,奉化與彌勒又是怎樣結緣的呢?
奉化市雪竇山佛教名山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潘峰這樣表述: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唐末五代時,浙江奉化出了個怪和尚。這和尚出語無定,常以錫杖荷著布袋,右手提羅漢珠游化四方,見到人便向人乞討,得來的東西全藏於布袋之內,因此,人們叫他“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這個法名契此的和尚,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常到雪竇寺弘法。
據宋代禪宗燈錄《五燈會元》記載,布袋和尚圓寂前,端坐在一塊磐石上,說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這偈語暗示世人,其實,彌勒就在你身邊,只不過你意識不到而已。
偈語一傳開,人們恍然大悟,原來布袋和尚便是彌勒佛的化身。當時,有位傑出的石匠,把布袋和尚的形象刻在石頭上,那放浪的形骸,燦爛的笑容,實在太生動了。大肚彌勒的笑容和隨意,展示出包容、和善、幽默的特質,漸漸地,大肚彌勒取代了傳統彌勒的造像,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真正的彌勒形象。因此,有人說,如果不是大肚彌勒的獨特形象,那麼,彌勒信仰也許不會如此深入人心。
雪竇彌勒道場
中國佛教供奉的是五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的應化道場分別為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那麼,彌勒菩薩的應化道場在哪裡?
中國佛教高僧太虛大師和前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都認定,奉化雪竇山作為彌勒聖地,與普陀、五台、九華、峨眉,合稱“中國佛教五大名山。彌勒“慈、觀音“悲、文殊“智、地藏“願、普賢“行是中國老百姓所信奉的五大菩薩法門。
潘峰說:“中國(奉化)雪竇山彌勒文化節,以五大名山為主體,五大法門為內容,五盞慧燈為形式,因緣殊勝,五燈會元,高僧主禮,盛世呈現。
1987年重修雪竇寺期間,趙朴初蒞臨視察,寄語道:“雪竇乃彌勒應化之地,殿內建築應有別於他寺,獨建彌勒殿。雪竇寺從此由三大佛殿變成四大佛殿,其中彌勒寶殿主供布袋和尚。
雪竇寺裡,僧人們每天的早課必不可少的是念誦有關彌勒的佛教經典。
浙江佛教協會會長、雪竇寺方丈怡藏大和尚介紹:“雪竇寺創建于晉,興于唐,盛于宋,顯赫於民國,重輝於當今。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有尼結廬山頂,名瀑布院。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遷建今址。唐末五代,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出世奉化,游化雪竇,因而雪竇被尊為彌勒聖地。雪竇寺1985年重建,2005年9月,國家宗教事物管理局批准建造露天彌勒大佛,舉世矚目。2008年11月,大佛落成開光,道場更加壯觀,雪竇寺進入嶄新的歷史時期。
雪竇寺歷史悠久,舉世聞名,既是佛教名刹,又是旅遊勝地。從古至今,高僧輩出,香火興旺,為天下禪宗十刹之一。當年蘇東坡在讀了《雪竇頌古集》之後,嚮往之情油然而生:“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直到晚年,他還喟歎:“不到雪竇為平生大恨!
快樂的中國人
走出“大慈摩尼殿,穿龍華廣場,沿未來大道,就可參拜露天彌勒大佛。這尊全球最大的露天坐姿彌勒銅佛像,高56.74米,象徵彌勒當來下生之期56億年之後。
彌勒信仰隨佛教傳入中國,主要集中表述在《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號稱“彌勒三經。彌勒的本義就是“慈氏,意思是對眾生懷有慈悲仁愛之心。對彌勒的信仰,實際上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大肚彌勒,我們隨處可見彌勒的慈祥可愛的笑臉。在普通人心裡,大肚彌勒早已超越了佛教的範疇,人們把他視為寬容、和善、智慧、快樂的象徵。民間常說,男戴觀音女戴佛,這個佛就是大肚彌勒。正如星雲大師為雪竇山大佛題字:“人間彌勒,表示:人人即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間。
奉化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猛挺說:“布袋和尚笑口常開是彌勒的中國形象,是快樂的中國人的象徵。而彌勒精神和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每個人看彌勒,都會有自己的感悟。雪竇山有副對聯:淌下來看上去,垂流趣在仰觀,高瀑似含禪意;裝進去倒出來,廢物並非無用,布袋也有佛心。杭州上天竺寺則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開口常笑,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流傳最廣的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而我此時,看這尊彌勒,想到的是:放下煩惱,擔起責任。
奉化市正積極打造“彌勒信仰中心,開發心靈之旅。文化學者葉小文在《路遇“彌勒文化》中寫道:一個彌勒信仰,卻原來其中確有文化。這文化,其實不是“神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是要借神來想人之所想,言人之所言。改革開放以來,奉化、浙江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蒸蒸日上,人民奮發努力、安居樂業,大家喜從中來。
本文圖片由吳培維 黃成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