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一份多國科學家參與調研的地球年度“體檢報告”顯示,2015年,包括溫室氣體濃度在內的多項與氣候相關的紀錄被打破。2015年以來的高溫繼續反映了地球的變暖趨勢。世界氣象組織報告也顯示,2016年很可能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多個氣象機構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此引發的極端氣候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應當引起各國高度重視。
厄爾尼諾事件助長全球氣溫創新高
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領銜撰寫的地球年度“體檢報告”顯示,2015年超過2014年成為現代歷史上的最熱年。這一題為《2015年氣候狀況》的報告由來自62個國家的450多名科學家共同完成。該報告稱,氣候變化的三大關鍵指標——全球表面溫度、北極海冰融化速度以及二氧化碳濃度,都在今年前半年達到了新的高點,而這樣嚴峻的氣候狀況是長期氣候變化和短時間內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疊加的結果。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表報告說,2015年至2016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之一,其增溫效應助長了全球氣溫不斷創新高。2016年前6個月已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半年,即使下半年出現有降溫作用的拉尼娜事件,今年全年也很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今年6月美國大陸西南部分地區、墨西哥南部、巴西北部、非洲東北部和西南部、中東地區、澳大利亞北部和印尼的氣溫均創下同期最高紀錄。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全國環境資訊中心科學家傑西卡·布蘭登認為,上一次發生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是在1998年,但2015年的海冰以及冰川消融的速度都比近20年前要快得多。令人憂心的是,厄爾尼諾事件所觸發的極端天氣的影響會長期作用於生態系統,短則持續數年,長則可能轉化為永久性問題。
高溫天氣長時間內會經常光顧全球
根據《2015年氣候狀況》報告,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暖,極端氣候事件也逐漸增多。2015年雨季的降水高於往年,導致全球許多地方發生大洪水。與此同時,全球嚴重乾旱地區面積比例也從2014年的8%升至2015年的14%。
今年以來,幾乎全美各個地區都感受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阿拉斯加地區冬季平均氣溫在過去60年升高了3攝氏度,阿拉斯加和美國西部山區冬季積雪加速消融。美國西部山火季節持續時間變長,從1970年的平均50天已延長到如今的125天。降水方面,2015年僅中西部密蘇裏州、伊利諾伊州的洪災便造成了約3億美元的損失。
8月9日,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在杜尚別召開的聯合國關於水資源問題的高級別國際研討會上指出,中亞地區60%的水資源來自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冰川,但最近幾十年來,塔境內的冰川面積減少了30%,且這一趨勢仍在繼續。拉赫蒙認為,全球變暖對水資源帶來的影響正在阻礙貧窮國家脫貧。
聯合國大學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共同發表的一份調研報告也提出“高溫預警”,認為高溫天氣在未來很長時間內會經常光顧全球,高溫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到2030年全球或將損失2萬億美元,亞洲和非洲地區的欠發達國家損失尤其嚴重。
面對極端氣候事件,非洲的處境更為艱難。根據南非氣象部門的數據,2015年是南非120年來最為乾旱的年份。相關數據顯示,在今年南半球夏季熱浪中,南非開普敦有11人身亡,高溫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約2.69億美元。根據聯合國的一份報告,受高溫影響,到2030年加納和尼日利亞將損失國內生產總值的6.5%和6.4%,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和南非也將分別蒙受2.4%、2.2%和0.5%的經濟損失。
應對極端氣候變化的能力亟待加強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裏·塔拉斯日前表示,受2015至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助推,持續數十年的氣候變化趨勢達到了高峰。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目前已經結束,但由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化並沒有消失,這意味著人們將面對更多熱浪、水災及熱帶氣旋帶來的潛在影響。
全球各地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存在很大差異。發達國家基礎設施過硬,應急能力較強,因此受極端氣候的影響不是很大。相比之下,亞非拉一些國家由於經濟相對落後,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應對極端氣候變化的能力也比較弱。
法國《費加羅報》報導稱,全球氣溫升高,受害最嚴重的往往是弱勢群體和貧困社區。在國家層面也是一樣,發達國家擁有足夠的財力物力應對氣候變化,而非洲一些國家則沒有能力獨自應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此前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南部非洲遭遇嚴重旱情,140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根據聯合國環境計畫署發佈的一份報告,到2050年,非洲需要500億美元資金用於應對氣候變化。在過去20年間,非洲年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對於該地區農業生產、食品安全、醫療衛生和飲用水供應構成了極大挑戰。
新西蘭衛生和環境國際基金會負責人托德·基約斯特羅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在2050年之前要避免遭遇高溫天氣現在看來是不大可能了,為了世界經濟的穩步增長,也為了縮小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世界各國都需要馬上行動起來,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應對氣候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