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4.4倍,這是平安集團2015年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增長速度;2.42億,這是截至目前,平安集團最新披露的互聯網用戶量。
與BAT動輒數億的用戶量相比,平安集團的互聯網用戶數並不起眼,但增速夠快,且高淨值的用戶群體也頗具競爭力。
作為一家以保險業務起家、以保險業務為核心業務的金融服務集團,平安集團有著與互聯網公司截然不同的生長路徑。但現在,平安集團正在把二者的界限打破。
互聯網業務已經成為平安集團財報的重要部分,而現實中,平安集團也在快速進行互聯網相關業務布局。在這場自我革新與外部競賽同時進行的轉型中,平安集團體現了穩准狠的作風。至少現在,平安集團已經有一個拿得出手的互聯網金融平台陸金所,而在醫療、房產、出行、娛樂等領域,平安集團還在悄然出動。
或許是時候重新打量一下這家以保險業務為核心的金融集團在互聯網上究竟有什麼計劃。
整體上看,平安集團的互聯網業務仍圍繞核心業務展開,在醫、食、住、行、玩等垂直領域平安集團均有不同動作。
目前很難判斷平安集團的這個嘗試會得到什麼結果,但在這些領域,平安與BAT幾乎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上。在這些新的賽道裡,無論是互聯網巨頭BAT,還是互聯網新手平安集團,都處於前期探路的階段。而平安集團的嘗試,或許能為互聯網行業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全面互聯網+
平安集團的互聯網發展規劃的為:圍繞用戶的“醫、食、住、行、玩”等需求,不斷完善生活服務場景,將金融嵌入互聯網服務。
平安集團的主要業務為保險、銀行、資產管理和互聯網金融,目前全部業務線均已推出了相應的互聯網應用。從其2015年的財報中可以一窺平安集團的互聯網整體概況。
保險業務上,其推出了平安壽險“E服務”APP、平安產險“平安好車主”;銀行業務上,其推出了平安銀行“行E通”、平安橙子;信托業務上推出了“平安財富寶”APP;平安證券獲互聯網試點資格。
房地產金融業務上,平安好房互聯網平台注冊用戶累計超700萬,開通了51個新房業務城市頻道。健康業務上,平安健康互聯網打造健康醫療服務平台,建立了全職網絡醫生團隊,搭建B2C、O2O線上供藥網絡。
另外,還有開放式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一賬通,提供賬戶管理、財富管理、信用管理、生活管理服務。
根據平安集團2015年的年報,全線業務互聯網化的成績單是,截至2015年12月31日,平安互聯網用戶總量約2.42億,APP用戶總量達1.07億;個人客戶總量近1.09億,2015年全年新增客戶3078萬。平安客戶中,線上客戶量達5712萬,APP客戶量2971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客戶遷徙效果顯著,集團各子公司新增客戶中的33.9%來自客戶遷徙。”客戶遷徙的效果可能比單純的數字更有價值。
除推動核心業務互聯網化外,平安集團還通過投資完善自己在醫、食、住、行、玩上的布局。
出行領域,平安集團已投資滴滴、博車網、e代泊、E洗車、寶駕租車等公司;文化娛樂產業,已投資關愛八卦成長協會、華誼兄弟、小娛WiFi等;在線旅游領域,已投資游樂部、免簽精選游等。
總體來看,平安集團自身的互聯網嘗試多圍繞核心業務展開,而在醫、食、住、行、玩裡與核心業務關聯尚不大的部分,則通過投資布局。
而在平安集團整體的互聯網布局中,互聯網金融和醫療健康為兩大主力方向。
成熟的果子陸金所
成立於2011年的陸金所近年來交易量和用戶數直線上升,即將迎來果子成熟的季節。此前有多方消息指出陸金所將於今年上市,根據騰訊科技此前獲得的一份陸金所融資PPT顯示,該公司上一輪融資估值為185億美元。
資料顯示,陸金所2014年營收為1億美元,2015年營收預計為7.06億美元,2016年到2018年營收預計則分別是31.03億美元、61.66億美元、98.43億美元。
陸金所2015年預計虧損4.15億美元,2016年會繼續虧損6800萬美元,但到2017年會明顯好轉,預計盈利15.55億美元,2018年預計盈利35.44億美元。
陸金所2015年盈利未及預期,主要有以下原因:1,重組計劃及合並普惠金融過程對P2P業務造成影響;2,P2P行業競爭加劇;3,財務記賬准則影響。
陸金所全稱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於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冊成立,注冊資金8.37億元人民幣,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成員之一,總部位於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陸家嘴。
陸金所旗下有三大業務板塊:消費金融、財富管理和機構業務,分別由陸金所旗下平安普惠、陸金所開放平台和金交所這三大平台負責運營。
2015年3月,平安集團宣布整合平安直通貸款業務、陸金所轄下的P2P小額信用貸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證保險事業部成立“平安普惠金融”業務集群。
這意味著,以後陸金所不再有P2P業務,而徹底轉型為金融理財信息服務平台。盡管該平台上仍然會銷售以往的P2P產品,但其產品提供方已經變成平安普惠,而不是陸金所平台。
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曾指出,陸金所與平安普惠在國內是相互獨立的公司,不過在國外,二者都屬於在開曼群島所注冊的“大陸金所”旗下的平台。目前正在考慮為“大陸金所”命名,有可能會是“陸金所集團”或者“陸金所國際集團”等。
計葵生透露,“大陸金所”下已有三大平台,除了此前已對外披露的陸金所開放平台和平安普惠,陸金所去年還收購了深圳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有限公司(下稱“前海金交所”)。
計葵生表示,前海金交所有兩大定位,首先是成為“大陸金所”的跨境中心,很多跨境業務將會落地到前海,其次,以後金融機構的業務也會逐漸轉移到前海金交所。未來,陸金所將服務於個人客戶,而前海則從事跨境業務和提供機構之間的服務。
有媒體報道稱,繼入股深圳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後,中國平安或入股重慶金融資產交易所,以再次尋求獲得金交所牌照。不過,該項股權變更仍存變數,重慶當地金融機構也計劃入股重慶金交所。有分析人士認為,重慶金交所未來也有可能納入到“大陸金所”。
在“大陸金所”的三大板塊中,平安普惠由於在線下經營多年,業務模式已十分成熟,其模式相對傳統、重資本。相對而言,走輕資產路線的陸金所平台更加備受矚目。
2015年8月,中國平安宣布旗下陸金所和前海征信將一起成立P2P開放平台“人民公社”,這被業界人士認為是要做P2P行業的“天貓”。
隨後,陸金所宣布與重陽投資、敦和資管、華夏未來資本、景林資管、星石投資等近30家知名私募基金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業內人士預計,不久以後,陸金所私募開放平台將上線,定制、包銷的私募產品或可能很快登陸該平台。
可見,陸金所的平台野心不僅僅局限於P2P。實際上,自2015年以來,陸金所已經陸續推出了P2P“人民公社”、跨境交易平台等多個領域的開放平台,包括保險、銀行、基金、資產管理公司、P2P平台以及房地產金融等機構已與陸金所展開合作。陸金所承擔平台功能,以第三方平台角色為各方提供基礎設施、銷售渠道支持以及機構間的咨詢及顧問等服務。
凶猛的平安好醫生
去年4月21日,平安集團上線互聯網健康管理產品“平安好醫生”,這是平安發力移動醫療業務的開始,隨後,平安集團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明顯加快。
根據平安健康官網描述,“平安好醫生”是平安集團醫療戰略的核心產品。
這款闖入移動醫療領域的APP提供的功能包括在線問診、醫藥電商、網絡掛號、健康社區、慢病管理等,幾乎涵蓋了當下醫療行業最熱門的方向。
在一款APP中塞入如此繁雜的功能不符合大多數移動醫療創業公司的風格,但平安健康有“任性”的資本。平安集團耕耘健康險有多年,在醫療健康領域積累了一定資源,這是平安好醫生得以快速鋪開業務的前提和基礎。
作為平安集團醫療戰略的核心產品,平安好醫生定位於提供個性化醫療及健康管理服務,而這只是平安醫療健康布局的一個部分。
平安集團如此描述自己的醫療業務規劃:圍繞醫網、藥網及信息網形成三大產品線,涉及在線問診、醫患管理、藥品O2O、電子健康檔案、慢病管理、兒童健康服務等醫療健康的多個細分領域。
2014年,平安集團完成對安徽合肥快易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收購,獲得了互聯網醫藥B2B交易A類牌照,目前正在申請醫藥B2C牌照。同年與寶萊特合作開發兒童溫度計,涉足兒童健康服務領域。同時平安還通過自建全科及專科醫生團隊以及簽約全國知名三甲醫院副主任以上級名醫專家,籠絡醫生資源,建立自己的醫療網絡。
盡管動作頗多,但平安好醫生顯然仍是平安健康當前的業務重點,從平安好醫生已經提供的服務可以看出,其已經承擔了醫網、藥網及信息網三個產品線的需求。
在APP Store醫療類免費榜上,去年4月剛剛上線的平安好醫生目前位列第一,緊隨其後的是2011年就已推出的春雨醫生。APP Store排行或許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但上線不足一年的平安好醫生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足見平安健康的凶猛與決心。
作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平安好醫生足夠對同一賽道的其他創業公司形成壓力,但平安集團並不滿足,並還在通過投資擴大自己的醫療業務邊界。
騰訊科技梳理公開資料後發現,平安創投在2015年共投資了6個醫療健康類項目,這個數字相當於其此前投資的醫療健康類項目的總和,而進入2016年後,平安創投的速度進一步加快。
在投資偏好上,平安創投去年投資的6個醫療健康類項目,涵蓋了慢病管理、藥品O2O、醫療智能硬件、醫療診斷以及醫美幾個領域,而今年投資的5個醫療健康類項目,則集中在精准醫療、基因科技兩個方向。
對精准醫療與基因科學的關注來源於平安集團發展健康管理業務的需求,而健康管理等醫療業務的開展,又可以為健康險業務提供更好的風險評估工具,對平安集團而言,這是一個能夠形成循環的好生意。
平安的野心與邊界
可以看出,無論是自營還是投資,平安集團在互聯網業務上的布局很廣,作風激進。但其目的非常明確,從醫、食、住、行、玩多個維度建立自己的互聯網業務護城河,這些垂直業務與自身的核心金融業務結合,通過提供不同服務吸引用戶,做大用戶群,實現“一個客戶、一個賬戶、多項服務、多個產品”,最後從不斷壯大的用戶群體上掙錢。
看起來這很像互聯網公司的思維:做大用戶群,再通過增值服務掙錢。不同的是平安集團的核心業務具有成熟的盈利模式,而各項互聯網業務的實質都是為核心金融業務服務,相比之下,平安集團在怎麼掙錢這個問題上,會更加輕松和自如。
這個思路很巧:既發揮了自身優勢,又避免與互聯網巨頭正面競爭。唯一的問題是,平安在金融領域的經驗支持了陸金所的崛起,但在其他垂直領域砸入大量資源與資金的平安集團,能復制陸金所的成功嗎?
健康業務的數據似乎足夠令人樂觀:不久前剛剛發布的平安集團2015年年報首次提到了平安好醫生,“平安好醫生”APP平台建立國內規模最大的全職網絡醫生團隊,2015年為超過3000萬用戶提供服務,日活躍用戶數峰值突破130萬,日咨詢峰值突破12萬,是國內在線健康醫療第一入口。
但在線問診的弊端如何克服?監管層收緊網絡掛號如何面對?而醫藥電商又怎樣面對天貓、京東等競爭對手?更重要的是,這款大而全的APP怎樣持續留住用戶等醫療行業的常見問題同樣橫在平安面前,留待解決。
而對擅長金融業務的平安集團而言,其他各個垂直領域必將遭遇更多挑戰和競爭,平安能應付的過來嗎?
作為一家以保險起家、以保險為核心業務的金融集團,平安的能力能否支撐自己的金融夢想,答案仍未知,不過,從目前來看,至少平安已經搭起了一個堪稱漂亮的局。而這個局,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為互聯網行業帶了一絲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