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王劳累猝死 我们要反思什么?

亚太日报

text

作者 木皆白

15日,腾讯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2017年三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了61%,这是自2010年以来腾讯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其背后,是腾讯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登上亚洲首富的宝座。

然而,就在这份靓丽财报发布前一天,《王者荣耀》第一辅助孤王,因连续通宵直播好几个月导致猝死,年仅20岁。无论是不是《王者荣耀》的玩家,对于一位朝气蓬勃,未来充满可能性的年轻生命的逝去,都会表示沉痛地哀悼。此时此刻,最难过的应该是他的家人,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间的悲剧。

我们回过头来复盘整个事情,孤王是怎么猝死的?从公开的资料来看,他多半是因为熬夜猝死的。那么熬夜又是在干什么呢?有人可能就要说了,很明显啊,打王者荣耀啊,沉迷游戏啊。真的是这样吗?

每个人,都有他在这个社会中的角色,这些角色当中就包括职业角色,职业角色要求扮演该角色的人要能够投入,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卷入”。只有充分地“卷入”这个职业,才可能取得职业成就,才可能获得同行的认同,才可能获得自我的价值感。大家要看清楚,孤王是一名职业玩家,是触手TV的主播,打好《王者荣耀》,并且用游戏来娱乐大家,是他的职业,是他的工作,是他的职业本分。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孤王是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敬业的,他是因对于工作过度投入而忽略了休息和健康而死。这种倒在自己岗位上的现象,在各行各业都有,前段时间就有些做互联网创业的,也是因为过度劳累,倒在了创业的路上。所以,从本质上看,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跟游戏本身没有关系,这个要实事求是地讲。

下面,我想谈谈对于游戏的看法。一提到游戏,现在普遍的社会舆论把它看成是洪水猛兽,一提到游戏,特别是家长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游戏沉迷,就会想到影响学习,就会想到影响发展。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在我看来,游戏就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可以把长期而非常艰难的目标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做的小目标,并且能够通过努力逐步完成的工具。工具本身没有对错和是非,只有使用工具的人有问题。跟用枪是一个道理,枪到了好人手里能捍卫和平,到了坏人手里会威胁生命。此外,游戏其实并不是大家理解的,在手机和电脑上操作的那个东西,那个只是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游戏的背后其实是有一整套完整的逻辑链条在支撑着这个工具运行。

游戏具有4个基本特征,即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我来着重解释一下前三个特征:

一是目标。很好理解,就是我们要打怪升级,最后登上巅峰。其实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是这样,也是在不断地打怪升级,走上人生巅峰,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是规则。游戏中有规则,违反了规则就会收到处罚,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如此,只不过游戏里的规则好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规则相当复杂;

三是反馈系统。这是游戏存在的核心,也是让许多人自愿参与而为之奋斗的根本。原因很简单,人是需要即时反馈的,这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也是我们人在数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机制。当我们为一个目标付出劳动和精力后,我们需要快速得到反馈,究竟结果怎样,好不好,还要不要继续?等等,如果得不到即时的反馈,我们人就会启动一种本能的情绪,叫做“焦虑”,这种情绪会推动你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尽快获得反馈,但也可以把人推向反面,让你放弃目标。

要知道,等待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成功,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向人生巅峰,但最后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实现?问题就出在,因为人生的目标太大,你的付出,必须要随着时间不断积累,最后量变引起质变,才能达成。而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很多人是等待不了的。而游戏,恰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把巨大的目标拆分成一个又一个关卡,就是小目标,让你去升级,而且每过一关,它能够用数据告诉你,你进步了,这是游戏的底层逻辑,也是游戏的工具属性。而且,现在的游戏具有非常好的社交属性,不仅成为完成目标的工具,还逐渐成为社交媒介。

王者荣耀KPL春季赛现场

说到这里,其实游戏还是很不错的工具,但当游戏跟资本相结合后,情况变了,因为资本的本性是要盈利的,是要挣钱的,因此资本就必须要让游戏能够吸引人,不要让人走,让人持续消费,这样才能挣钱。于是,在腾讯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当季网络游戏收入达到268亿人民币,平均每天收入3亿元。

然后,这些游戏的产品经理们引入了一种机制,就是心理学上讲得“上瘾机制”,也是赌场里经常用的,叫“随机奖励”。就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能赢个大的,这就麻烦了,很多人游戏成瘾,主要是因为这个。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游戏呢?还是要一分为二的看,要首先搞清楚游戏是什么,里面哪些对我们有利,哪些对我们有害,这样看问题才全面。其实我们的工作和学习,都可以引入游戏化的思维方式,把工作变成游戏,把学习变成游戏,把所有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用游戏化的方法,转变成能够通过努力,不断完成的小目标,最后达成大目标,这是对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教育,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木皆白,心理学家,亚太智库研究员,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