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恐龍滅絕的原因歷來有各種說法,千葉工業大學等研究小組在9日的英國《自然·地學》雜誌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通過模擬隕石撞擊的實驗,發現恐龍等生物大量在約6550萬年前滅絕,是由於巨大隕石撞擊地球後引發酸雨並導致海洋酸化造成的。
此前,研究人員普遍認為,約655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巨大隕石撞擊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導致環境發生變化,地球生物有半數以上滅絕。對於此次撞擊,有各種說法,例如認為隕石撞擊釋放的塵埃導致遮蔽了陽光,導致地球變冷等,但是都無法順利解釋海洋生物的滅絕。
研究小組利用激光槍將金屬加速到每秒15至20公里的高速,猛烈撞擊與尤卡坦半島隕石坑相同成分的硫酸鹽岩,再現了隕石撞擊地球的瞬間,然後通過分析釋放出的氣體,發現撞擊產生了大量的三氧化硫,在短時間內就開始有強烈的酸雨降落。
研究小組通過計算後發現,強烈的酸雨此後持續了數天時間,導致海洋嚴重酸化,很多浮游生物含有碳酸鹽的外殼被溶解,而這一溶解狀態持續了數年時間。
千葉工業大學教授大野宗祐指出:“可以認為,浮游生物的滅絕致使食物鏈基礎崩潰,從而導致了恐龍等大量生物滅絕。由於隕石撞擊的尤卡坦半島含有硫酸鹽岩,所以才引發了恐龍等生物滅絕。而如果是在其他地點發生的撞擊,則很可能不會發生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