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小康:五天四夜,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河南

text

导读

说起河南,你会想起什么?嵩山少林寺?烩面和胡辣汤?汉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些都是河南留给我们的印象,但河南的特色远远不止这些。今年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当小康遇上河南,又会碰撞出哪些有趣的火花?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了在河南的“小康之旅”。

数字农业解放老乡双手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自古以来河南的产粮能力就不容小觑。不过这里早已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模式,技术已渗透到粮食生产的方方面面。

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漯河市,5G技术正在走入田间地头,解放“老乡们”的双手。在这里的智慧数字农业种植区(smart agricultural planting zone),你能看见一排排智能传感器和气象监测仪。它们负责收集和上传土壤数据,平台大数据中心在分析判断后,指挥水肥药一体化自动灌溉。

河南益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诺飞在接受采访时说:

农户如果不用这套技术,一年的(人工)投入大概是1300元左右。目前我们收取农户(一年)550元托管费用,其实对于企业是亏损的,但我们主要是在推广智慧农业,让老百姓先从田地里走出来。

If the farmers don't use our technology, they have to spend around 1,300 yuan every year. Now we only charge them 550 yuan per year as a consignment fee. Actually, we're not making a profit. But we focus more on promoting smart agriculture, so more people can be relieved from farming。

边刘村村民李玉玲说,她曾经需要发动一家老小一起下地干活,从日出忙到日落,一整天没得休息。去年数字农业进入村子,李玉玲将自家土地托管给了公司,还成了公司的返聘员工。而村子里其他选择土地托管的农户,也都利用空闲时间去县城打工。“像我这个年龄段的出去打工,一个月也至少有3000元额外收入,”她说。

“人安定下来,心也安定下来了”

除了率先推广数字农业,还有更多的河南乡村正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rural tourism)。

地处豫南信阳市新县的田铺大塆,因深受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徽派文化的影响,村里的民居建筑兼有北方的硬朗和南方的灵秀。依托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大塆于2019年完成了绿化提升工程和5G信号建设。民宿、农家乐、文创产品店成了吸引游客的法宝。

韩光莹是一家民宿的老板,2016年以前他在韩国的造船厂务工,一年收入折合成人民币大约一万出头。2016年,家乡政府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创客小镇,韩光莹决定借此机会回到家乡创业。

感觉肯定不一样,因为你在国外(打工)的话,是在外漂泊的感觉。现在人安定下来,心也安定下来了。

It definitely feels different. When you work in a foreign country, it feels like you are drifting. But now I've settled down,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同在大塆的曾祥英经营着自家饭店。疫情发生前,饭店月收入可以达到两万至三万元。家里经济逐渐宽裕后,她远在深圳打工的女儿韩小慧也于2019年回到家里帮忙。或许是因为儿孙绕膝,一家团聚,和她聊天时,能看见曾祥英脸上溢出的笑容。女儿韩小慧说:“回来肯定不一样,这边都土生土长,经常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生意好了,比在外面打工也强。”

“想做什么都可以去尝试”

其实,河南不光有广袤的农田和乡村,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八大古都,光河南就占了一半,而这里大大小小的古城更是不胜枚举。

禹州市的神垕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因“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Jun porcelain)驰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妙就妙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窑变,因此烧制出的每一件颜色都各不相同、独一无二。如今,这里已是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和省级“美丽小镇”。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当地百姓依托钧瓷经济开店铺、做老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95后青年范玉佩从陶艺学校毕业,几年前还在卢钧窑的北京门店做销售。她说:“给别人打工久了,我就在想,为什么不回家乡自己做,我们背靠神垕古镇这么好的资源。”结婚后,她和丈夫回到神垕,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了钧瓷铺。因为丈夫是传统手工拉坯制作人,而范玉佩又有美术设计功底和销售经验,两个人常常在一起交流创作想法。

“想将现代美术的技巧和构思融入到传统钧瓷的创作中....。。肯定更喜欢在家里发展多一些。因为是自家窑口烧制的,想做什么都可以去尝试。”

I want to create something special through combining Jun porcelain production with modern art... We fire porcelain in our own kiln, so we can craft our own designs as we like。

“小小的纸”解决后顾之忧

从古镇出来,让我们再来看看城市中的企业如何助力脱贫攻坚。

卫龙、双汇这些我们平时爱吃的小零食品牌,它们的集团总部都在河南。不过这次,我来到位于驻马店市的王守义十三香集团。在这里,我看到了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封闭式粉状调味品加工生产线。

十三香集团为周边居民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也特别关注困难职工及家属。集团曾为身患癌症的员工家属提供所有治疗所需医药费,并在疫情期间向社会捐助500万。我也和车间员工刘娟聊了聊她目前的福利待遇。

我2002年来的时候工资可能是五六百块钱。但是现在每月的工资基本上是五六千块钱,工资待遇还是不错的。管吃管住,每月发放的有福利,还有旅游、体检,一系列的五险一金 (公司)都交着。所以说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When I first joined in 2002, my salary was 500 yuan. But now I can earn around 5,000 yuan. It's a decent salary. The company offers food and accommodation, with the monthly benefits and other perks such as travel and physical exams. The company also pays for our insurance and housing provident funds. So we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it。

一把提琴,连结共同的小康生活

衣食住行自然是小康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小康生活却不止于此。在未来,人们将越来越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说起精神文化,就不得不提起音乐。这一次我还来到了驻马店确山县的提琴产业园,了解提琴产业(violin industry)助力脱贫的故事。

或许你不知道,确山县的提琴产业园贡献了全国40%的大中小提琴和贝斯、及80%的中高档琴,产品远销海外。而制作这些提琴的人,大多数却是不识五线谱的返乡农民工。在这里,他们是乐器工匠,有着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勤勉与匠心;他们也是父母,希望能在家乡陪伴孩子成长、照顾老人。在当地就业,低成本的生活和稳定的收入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而在这些巧手下制造出的提琴,更是成就了无数人的音乐艺术梦想。一把提琴,连结着我们共同的小康生活。

蒋贺喜和石中丽都是这里的车间主任。二十年前,他们相识在火车上。彼时,蒋贺喜已是一名制琴师,向往小提琴却从没见过一把提琴的石中丽对他感到十分好奇。两人在火车上交谈,分开后互相留了地址,继续保持着书信往来。如今,他们的孩子都已上初中,也在学习小提琴。

做了将近二十年小提琴,我们都不会拉。所以想让孩子从小了解和学习。

We've been making violins for almost two decades, but neither of us know how to play the violin. So we hope our kids could learn more about it。

我喜欢吕思清和俞丽拿,我最喜欢的就是俞丽拿的《梁祝》。

I like Lyu Siqing and Yu Lina. My favorite piece is The Butterfly Lovers by Yu Lina。

五天四夜,或许并不够了解河南更多的小康故事。但经历了这些与传统和现代的对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原大地的未来将会愈发美好。

▲ Check the video with English subtitles

编导/文案 商桢

摄影/摄像 商桢

编辑 商桢

语言顾问 Jocelyn Eikenburg

制片人 张曦

统筹 张若琼

监制 柯荣谊

出品人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