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7月31日,央行發佈《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一時被輿論稱為“史上最嚴”,從帳戶開立、支付驗證、限額管理等方面重新劃定第三方支付業務。
用戶層面,第三方支付餘額上限為5000元、免費跨行轉帳時代恐結束等規定引網友吐槽,剁手黨、轉帳黨擔心頗多;行業層面,遭遇更嚴新規,第三方支付平台還有多大生存空間?歡迎和擔心接踵而來。
單日限5000元,買個iPhone6都不夠
央行在新規中要求“單個帳戶單日累計支出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話音剛落,立刻引來網友吐槽,感慨連買個iPhone6都不夠。
但仔細研讀規定發現,央行說的是支付機構對不包括數位憑證、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個客戶所有支付帳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採用不足兩類要素進行驗證的單日限額為1000元。除非支付機構採用包括數位憑證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日累計限額由支付機構與客戶通過協定自主約定。
央行的闢謠中也強調了本次規定的限額是指“餘額”。央行相關負責人解釋稱,5000元的限額只是針對支付帳戶的扣款,在網購扣款時,當消費金額超過5000元,超出部分是從銀行卡帳戶扣除。因此,消費額度實際沒受影響,只是扣款管道不同而已。
但餘額支付很容易達到限額,不過可以採用網銀支付、快捷支付。但央行規定,快捷支付超過200元,需要跳轉銀行去驗證。特惠!秒殺!淘寶達人們面對極具吸引力的打折特惠活動時可能要備受時間的煎熬了。
以往,用戶在選擇快捷支付時,只需要在綁定銀行卡時進行銀行系統認證,之後每次交易輸入第三方支付密碼就可以直接消費銀行卡裡的錢。而按照新規,200元以上的快捷支付必須通過銀行驗證,等待跳轉到銀行,用戶體驗將會受影響。
銀行業分析師王劍表示,央行如此規定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將第三方支付回歸到只做支付通道,避免囤積資金,形成資金池。一方面確保資金安全,另一方面避免洗錢等違法行為發生。
“寶寶類”理財以後還能玩嗎
被譽為“草根理財神器”的餘額寶興起後,經歷了一個繼續膨脹期,背後是互聯網金融的瘋狂生長。而如今,“寶寶類”理財遭遇的成長煩惱可能不只是低利率的陰影,央行新規讓寶寶類理財前景堪憂。
新規指出,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帳戶,各項資金收付業務均應基於其銀行帳戶辦理。
央行這一新規的背景是互聯網金融涉足理財投資業務的野蠻生長。互聯網金融巨頭以支付起家後,不僅滿足於通道業務,開始為客戶提供貸款、理財、存款、轉帳等一系列金融服務,例如在支付寶基礎上成長起來的餘額寶逐漸有了貨幣基金的功能,扮演理財投資角色。
免費跨行轉帳時代結束了
新規規定,支付帳戶和銀行卡帳戶之間轉帳僅限於本人同名銀行借記帳戶。用支付工具給他人銀行卡轉帳將難實現。
按照央行新規,支付機構為客戶辦理銀行帳戶向支付帳戶轉帳的,轉出帳戶應僅限於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借記帳戶;辦理支付帳戶向銀行借記帳戶轉帳的,轉入帳戶也應僅限於客戶指定的一個本人銀行借記帳戶。
通俗來說,以支付寶為例,新規要求我和你可以支付寶轉帳,但是我不能通過我的銀行卡給你的支付寶轉帳。這意味著用支付工具給他人銀行卡轉帳的時代就此結束。以後轉帳一定要經過銀行了,手續費是難免的。
央行對限額如此設定的解釋是,從支付帳戶主要服務於電子商務及小額、便民支付領域的定位出發,對於超出限額的付款交易,客戶可以選擇“商業銀行閘道支付”、“銀行卡快捷支付”等模式通過銀行帳戶辦理。
對於用戶來說,新規的影響是免費跨行轉帳不容易了。而對銀行來說,新規後將受益的是銀行的腰包。
第三方支付牌照含金量縮水
第三方支付業務體量將縮小,其快捷支付業務以及場景化支付可能也受新規影響。縮水原因之一是第三方支付業務體量將縮小。
有業內人士擔心,實施限額政策後,會為第三方支付的業務體量加上天花板。以支付寶為例,除了作為支付工具之外,長期以來一直著力于培養使用者的電子支付習慣和使用黏性,推出淘點點、充話費、淘寶電影等各種場景支付。用戶在使用這些場景支付時,為支付寶帶來流量,同時也讓支付寶平台獲得場景消費的利潤分成。
而按照新規,除單筆金額不足200元的小額支付業務,以及公共事業費、稅費繳納等支付業務外,支付機構不得代替銀行進行客戶身份及交易驗證。銀行對客戶資金安全的管理責任不因支付機構代替驗證而轉移。
如果以後200元以上的支付要走銀行驗證,那就意味著需要增加輸入銀行卡號、插上U盾、驗證手機短信等步驟,一旦遭遇網路不暢的情況,可能支付過程就會多增加好幾分鐘,不再具有快捷便利的優勢。
更有業內人士擔心,這會讓本已踏入移動支付、電子支付的消費者退回到現金和銀行卡消費的年代。
新規是否太嚴阻礙金融創新
業內人士和專家觀點不一,有觀點認為新規長期來看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利大於弊,也有人認為打擊過快過猛。
“此次央行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思路概括起來是,支付就是支付,支付機構不能‘銀行化’、‘銀聯化’。銀行管支付結算,支付機構補充以小額支付,銀聯則管清算。合理分工,天下太平。央行維護既有的支付結算-清算體系秩序。”王劍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對此存有憂慮,“第三方支付是形成互聯網金融最具影響力的基石,第三方支付和電子商務高度契合,限制第三方支付會帶來很多不便。效率低不是改革的目標,因此希望不要有此類限制,限制第三方支付阻礙了金融的創新,會阻止和扼殺創新。”
仁和智本合夥人陳宇則表示,該意見稿對第三方支付和P2P的兩個關鍵性互聯網金融業態的打擊過快過猛,最終的實踐效果不會太好,缺乏一定的落地可行性。他建議最好的辦法還是慢慢清理,設定目標,分期實施,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也給相關機構一定的時間能進行自我升級或者自我清理。
楊濤則認為,新規長期來看,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利大於弊。新規禁止第三方支付帳戶為理財投資機構開立帳戶,短期內看第三方支付會受影響,但長期影響有限,因為餘額寶的興起本身就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特殊現象,隨著配套的貨幣基金利率下降,餘額寶的理財功能也會隨著削弱。楊濤認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真正發展起來還要依賴於兩個前提,消費支付文化、安全意識的提高,以及支付行業規則的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