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新華國際報導,“奧巴馬這次對非洲的訪問做得太少也太遲。”這是非洲和不少其他國際輿論對這位美國總統“省親行”的感受。其實這樣的評價並不驚訝,只要捋一捋美國以往對非政策就不難看出,美國對非洲的作為往往口惠而不實。
如英國《衛報》所說,雖然奧巴馬有著“非洲血統”,但卻沒有轉化為有意義的行動。
事實上,長期以來,非洲在美國對外政策中並不占優先地位。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總統,奧巴馬2008年當選後,引發非洲人對美非關係新發展的期待。德國《商報》就評價說,很多非洲人深感失望。
這位總統在其第一任期內一直“冷落”非洲,出訪的40多個國家中,只有加納一國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甚至在奧巴馬這一首訪後,白宮用了三年才公佈美國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戰略,而法國《世界報》網站評價,“這項戰略基於四個平庸到極致的核心:發展、和平進程、民主和醫療”。
出於國內政治需要,奧巴馬在第二任期內開始對非洲採取“大動作”,這其中包括2014年美非峰會上奧巴馬宣佈的330多億美元的對非經貿合作專案和2013年提出計畫斥資70億美元設立的“電力非洲”援非專案。
然而,奧巴馬口中美國對非洲的重視當然不是幾個“狼來了”的承諾就能讓人信服。
就拿“非洲電力”這個被奧巴馬政府視為旗艦發展的專案來說,兩年多卻未有絲毫進展,且因資金嚴重不足面臨夭折。奧巴馬此次訪肯也不得不辯解稱“即使在美國,花一年多時間也不一定能建成一個電站”。
可笑的是,奧巴馬一方面為自己的“空頭支票”辯解,另一方面又作出新的承諾,稱將在反恐、基建、青年創業方面為肯雅等非洲國家提供幫助和資金支持。而今年5月美國務卿克裏訪肯時,曾承諾肯雅政府的1億美元反恐資金,至今未有任何落實消息。
兌現承諾遙遙無期是一方面,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援助非洲時還往往“居高臨下”並附加條件,把自己的理念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如一些肯雅分析人士所言,美國口口聲聲說是非洲的“天然夥伴”,實則完全是出於自身利益。
奧巴馬也不例外,他上任以來多次稱非洲為“夥伴”。夥伴意味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但當肯雅在修路、醫療和脫貧領域對外申請援助時,美國等西方國家只在肯雅滿足其提出的條件時才會提供援助。
在內羅畢大學專家約瑟夫·翁賈拉看來,“美國接近非洲的出發點都是認為非洲人應該聽命於美國。改變這種態度會有好處。”
可見,缺少真誠態度、只會耍嘴皮子的訪問難以給非洲帶來機遇,就算刷再多存在感,也不過是一場打著“親情牌”的個人政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