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采购”落地一年 助力义乌出口逆势增长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 周玲娜】義烏,一座建在市場上的城市,也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城市。

昨日,記者從義烏市商務局獲悉,2015年1-11月,義烏實現外貿出口306.56億美元,同比增長48.70%,其中市場采購貿易出口256.92億美元,同比增長69.83%,在全市外貿出口占比83.80%。

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15年1-11月中國外貿出口總值同比下降2.2%。義烏出口逆勢增長,表現優于沿海外向型經濟城市。受益于獨創的“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義烏今年外貿實際平均每票貨值從不足5萬美元上調至約7.5萬美元,直接帶動市場采購出口額快速增長。

小商品“逼”出“市場采購貿易”

記者從義烏市商務局獲悉,中國經濟趨緊,給中低端、實用型、剛需性商品提供了市場空間,服裝、鞋帽傘、文體用品、箱包、飾品、工藝禮品、餐廚用具、拉鏈等小物件的需求反而上升。

但小商品外貿具有“數量少、品種多”的特點。在一般貿易監管方式下,為了降低成本,義烏采購商常以混裝方式出口,一個集裝箱就像一個小超市,裝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貨物,報關程序復雜,檢驗費用高昂。以稅務環節為例,一單出口貨物需開具幾十張甚至上百張增值稅發票。

對義烏的市場主體小微企業而言,耗時耗錢。為此,義烏曾一直沿用“旅游購物”監管方式,每批貨物單票限額5萬美元,“不退稅、不結匯”,簡化了小商品報關流程。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集裝箱貨值50萬元以上,報關金額高于限額,報關單被自動退回。企業如實申報出口商品成了一句空話,帶來企業“騙稅、騙匯、逃檢”隱患。此外,“旅游購物”方式下,貨物出口主要由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稅務、外匯等部門幾乎不參與,導致“政府部門監管漏洞”。

2014年11月,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背景下,“義烏模式”再次將義烏推向改革風口。為小商品量身定制的、全國獨創的“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正式在義烏落地。其具體內容是,工商部門頒發專門用于從事市場采購貿易的營業執照,關、檢、稅、匯等部門都要實施監管。變化之一是每批貨物的單票限額從5萬美元漲到15萬美元,集裝箱內的上百種商品都以“章”為單位,在1份報關單內歸并簡化申報,加快了報關單審批。

義烏市艮兌商品采購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市場采購公司,其負責人張偉琴深有體會:“公司報關出柜的速度提高了許多,客戶有所增加。”

義烏揚翔國際貨運代理公司負責人金麗仙列出一組數據,“以前抽中檢驗需要1-2天,現在不到兩個小時就能拿到通關單。4-7天便可完成商品收貨到出港的過程。”金斯頓國際總經理金小民在義烏港的倉庫每天能出80-100個貨柜。

記者獲悉,義烏市目前共認定了35個市場集聚區,包括義烏國際商貿城一至五區,義烏國際生產資料市場、副食品市場等14個專業市場,以及興中飾品專業街、下王庫存專業街等20個專業街。由于市場采購貿易需在“經認定的市場集聚區內采購商品”,商戶必須聯網,證明貨物來自經認定的市場集聚區,非聯網經營戶不得以市場采購方式出口。

電子化通關“煉”就政府與市場平衡樣本

市場采購貿易不僅提高出柜速度,帶動義烏出口快速增長,更打造了政府與市場平衡的樣本,監管的高地。

“按照旅游購物貿易方式,出口商只需口頭告知海關集裝箱內裝了什么貨物。按照市場采購貿易方式,需(在市場采購聯網信息平臺)錄入貨物品類、數量、價格、供應商聯系方式等詳細信息。”浙江物產中大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通關部經理吳志平稱。這樣一來,商品生產、報關、運輸各環節信息都會被詳細記錄,由政府部門“全流程”監管,從而規范出口流程。

電子化通關對義烏來說,“動了政府的奶酪”。

一位海關管理人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小商品具有碎片化特征,極大地考驗著各方處理數據的能力。電子化通關有兩大好處:一是消除不公平,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二是消除腐敗,由電腦自動核放,全程由電腦操作,操作員人為干預的因素很少,消除了政府權力尋租的可能。”

當世界各國都沉浸在圣誕節的喜慶中,“全球最大圣誕用品集散地”義烏市的企業早在7月便步入生產和銷售旺季。而據義烏海關統計,市場采購貿易占了義烏圣誕用品出口的90%。

義烏用30年從馬路市場發展為國際商貿名城。這個位于浙中,無任何地理和資源優勢的小縣城能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得益于義烏政府鮮明堅定地踐行著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演繹“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