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双重标准(sexual double standard)——基于此同样的性行为会因男女之别而受到不同的评价——对大部分人或许都是耳熟能详的。
一个经典的情形即聚焦于多重性伴侣。爱好寻花问柳的男性会被誉为“猛男”“浪子”或“有女人缘”,而性生活丰富的女性则会被称为“荡妇”或“婊子”。背叛妻子的男性严格说来得不到赞同,但人们经常会放他们一马。换到女性一方来看,类似的行为则会面临社会声誉受损的危险。
然而,还有另一种性双重标准,这种标准存在于两名伴侣之间。我(指本文作者、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文理学院心理学教授David M. Buss)在新书《当男人行为不检:性欺诈、骚扰与侵害的隐秘根源》( When Men Behave Badly: The Hidden Roots of Sexual Deception, Harassment, and Assault )当中花费了一些篇幅来考察出轨背后的心理学机制。鉴于男性在花心后谋求谅解的具体方式,你大致可以假定,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合理化自己的背叛。
但在我所称的“我对你双重标准(me-versus-thee double standard)”里,情况却变成了这样:在为自己的行为不检作辩护时,双方开动脑筋的程度是大致相同的。
虚伪的极致
传统意义上的性双重标准对男性拥有多个性伴侣持更为宽容的态度,其根源何在?原因部分在于男性的求偶心理学(mating psychology)进化得更高级。
较之于女性,男性对性生活的花样(sexual variety)有更强烈的欲求,这一点表现在他们的性驱力、寻求的伴侣数目、倾向于幻想与不同的女性交配以及喜欢嫖娼的习惯上。
准此,纵观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当权的男性会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规则,为自己的花心大开绿灯。例如,罗马的皇帝们就坐拥众多嫔妃,并设有太监看管,而摩门教的创始人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在立教时也将一夫多妻制常态化,主张上帝如果想把男人绑定在一个女人身上,那就断然不会把女人创造得如此富有诱惑力。
约瑟夫·史密斯的家庭照 图片来源:Wikipedia
不过,史密斯也再三提到,同一规则不适用于女性。史密斯在一些手写的文档里转述了上帝告诉他的话:“假如这条律法赐给他十个处女,那他就不可能犯通奸罪,因为这些女子都是属于他的……但如果这十个处女里有一人或数人在过了门之后与其他男子有染,那她就犯下了通奸罪,应当被毁灭……我的诫命就是这样规定的。”毫不奇怪,女性一般会认为这种性的虚伪是莫名其妙的,在逻辑上也说不通。
但这一性双重标准及其多种变体却流传至今,甚至于世界上性别平等做得最到位的国家也难以免俗,例如挪威。近来又有针对36种以上文化的研究指出,因性生活放荡以及背叛伴侣而受批评最为猛烈的乃是女性,而非男性。
“什么算是性”的标准并不稳定
上文所述的性双重标准,关乎“什么对于男性或女性而言算是可接受的(acceptable)”。另一种则关乎“什么对于一个人自己或其伴侣而言算是可接受的”。
2008年时,有三位社会科学家向男人和女人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什么算是性?”在现时身处某种关系的男性当中,仅有41%称口唇接触到对方的生殖器官才属于性。但有65%的男性表示,如果自己的伴侣亲了别人,那就涉及性了。
你也许会认为,这不过体现了寻常的性双重标准,同一行为之下女性受到的评判较男性更为严苛。然而,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女性——36%——认为自己亲吻他人可以算作性,这个比例和男性大致接近。同时,有62%的女性称,如果她们的伴侣与别人有口唇接触,那就算是性。
这些发现揭示出了一条此前不曾被发现的性双重标准——它并不在作为群体的男人与女人之间,而在人们为自己以及为伴侣制订的标准之间:也就是所谓的“我对你”双重标准。
假如人们在什么可以算作性上面秉持性双重标准——我在涉性问题上亲吻他人与否不要紧,关键在于别人是否对我有这种举动——于此不难发现,这种奇特的合理化行为可能会在关系中引发冲突:
追求竞争
就“我对你”双重标准而言,事实是女性和男性的表现相似,且女性也协助巩固了传统的“男对女”双重标准。
例如,我的研究团队组织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谴责背叛和花心一些。但在许多文化里,女性对其他女性的态度比男性对其他男性的态度要刻薄得多。而女性也更喜欢谈论一些诸如其他女性对伴侣如何不忠的家长里短。此外,尽管女性并不仰慕花心或不忠的男性,但她们对有过背叛行为或性生活一团糟的男性所表达的道德谴责程度,却要低于有过同等行为的女性。
归根结底,我们仍要把目光放回到女性的性心理学上:它进化得适合于性与生殖竞争这座不讲理且非道德的大火炉,和男性并无二致。女性的竞争对手,从根本上讲总归是其他女性,而打压竞争对手的性声誉,则是在为成功繁衍而展开的严酷博弈中的关键策略。
就性双重标准这一现象而言,或许我们所有人都是道德上的伪君子。
(作者David M. Buss系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文理学院心理学教授)
(翻译: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