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首爾XINHUA報道,自2005年韓國爆出“國寶級”科學家黃禹錫造假醜聞後,韓國社會對學術不端現象關注日益加深。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途徑,這類事件仍然層出不窮。
韓天才少年涉嫌論文剽竊
這是捲入“剽竊風波”中的韓國天才少年宋裕根。圖片來自網絡。
事實上,自2005年韓國爆出“國寶級”科學家黃禹錫造假醜聞後,韓國社會對學術不端現象關注日益加深。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途徑,這類事件仍然層出不窮。就在這起教授出書作假案爆出前不久, 17歲天才少年宋裕根涉嫌論文剽竊的話題成為了韓國社會關注的熱點。
據韓國媒體報導,這位元天才少年6歲的時就能解答大學水準的微積分問題。9個月時間內,他學完了小初高的課程並通過了鑒定考試,8歲成為最年少大學生。2009年,進入大田科學技術聯合大學院大學攻讀碩博連讀課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他本將于明年獲得博士學位,並因此成為韓國最年輕的博士。
然而11月24日,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報》宣佈宋裕根的以黑洞磁場為主題的論文“剽竊”,取消了刊登資格。由於在科學技術論文引用索引(SCI)級別的期刊上發表論文是學位審查的前提條件,此次論文被取消刊登資格,意味著宋裕根明年難以獲得博士學位。
儘管宋裕根論文的指導教授前韓國天文研究院(KASI)院長朴碩事後解釋說,“他引用了我13年前在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沒覺得有什麼問題,所以沒有注明是引用,這是一個失誤。”但這樣的解釋顯然難以讓對宋裕根寄予厚望的韓國社會完全信服。
韓國“拿來主義”滋生學術醜聞
有韓國學者在接受韓國媒體採訪時指出,這反映出了韓國學術界盛行的一種不良風氣。而韓國社會氛圍對於這樣不標注引用的“拿來主義”過於寬容,也成為了滋生這類事件的溫床。
據韓國《教授新聞》最新調查結果,受訪的587名大學教授中有高達85%的人會對同事的剽竊行為表示默認或者低調處理,比例之大令人震驚。而根據韓國論文資訊處理網站的調查結果,有高達56%的韓國大學生不認為剽竊是令人愧疚的事,46%的大學生不知道引用與剽竊的差別。
針對目前層出不窮的學術不端現象,韓國教育部加強了監管。根據規定,高校不會續聘曾被判處300萬韓元(約合2500美元)以上罰金的教授,因而這一起訴或將導致韓國出現大規模的教授“下課”事件。
然而,韓國不少輿論擔心,這樣嚴格的懲罰措施難以從源頭根治這些學術不端行為。韓國社會的唯學歷論的風氣,以及大學對教學人員一刀切的唯論文評價體制或許才是韓國社會學術不端現象頻發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