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称人民币国际化迈入整固期

亚太日报

text

7月15日,“2017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当天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7》指出,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从高歌猛进阶段迈入调整巩固期,政策与市场领域有进有退,基础建设日趋成熟完善。截至2016年四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2.26,同比下降29.8%,但不改长期上升趋势。

“2017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现场

报告指出,2016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低迷,贸易与投资陷入萎缩阶段,地缘政治风险积聚,黑天鹅事件频发,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抬头,全球格局处于重大变迁过程中。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但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汇率贬值与资本外流双重施压,致使人民币国际化短期内受到一定冲击。

然而,人民币国际化有进有退,贸易结算、离岸资金池、点心债等领域人民币使用有所弱化,但在直接投资、熊猫债、国际信贷、外汇交易、储备职能等环节则频现亮点。

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相关基础设施、市场机制与规则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里程碑。

报告认为,鉴于贸易项下人民币国际化驱动力有所减弱,在国际交易活动中,金融交易规模又远大于贸易结算规模,因此亟需发展和完善人民币金融市场,挖掘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使用潜力,增强人民币的金融交易功能,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贸易+金融”双轮助力、联合驱动。

报告指出,发展金融市场是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关键。成熟、深度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应进一步鼓励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发挥高效的杠杆作用。

报告认为,中国应以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为突破口,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

一是优化货币政策执行框架,增进债券市场流动性。构建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货币政策执行体系,降低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完善利率结构曲线,活跃债券市场交易。

二是发挥财政部门作用,重视国债的金融功能。应有意识地增加短期国债发行量,活跃短期国债市场交易。还应考虑建立专门机制,为国债做市商提供流动性支持。

三是建立统一监管框架,增加市场间互联互通。改变债券市场多头监管现状,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框架,提高监管效率。加快建立统一互联的债券托管体系,推动场内、场外两个市场的共同发展。

四是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发展债券衍生品市场。积极打破债券市场存在的不合理刚性兑付,利用市场发现信用风险溢价,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扩大信用、利率和汇率衍生工具交易主体范围。

五是加大人民币债券市场创新力度,丰富在岸市场投资产品种类,重点发展资产支持债券、熊猫债和木兰债,强化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融资功能等作用。

报告还指出,信贷市场是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重要支柱;应依靠功能强大的外汇市场实现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人民币金融交易“高速路”。

“2017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主题为“金融深化、金融稳定与货币国际化”。

7月15日至16日,“一带一路”与跨境金融合作、绿色金融、债券市场国际化、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科技、中美学生领袖金融对话等主题论坛将同时举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