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太日報評論員馬堯
據“今日美國”網站3月3日報道,當地時間3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參觀了正在建造的傑拉爾德·R·福特號航空母艦,就國防預算發表講話。據報道,特朗普表示,美國軍隊需要持續穩定的資金完成重建。他承諾將增加國防支出,將軍費預算增幅從300億美元上調為540億美元。
另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還表示:“我剛和海軍及工業界談過,並討論了大規模擴展整個海軍艦隊的計劃。包括擁有所需的12艘航母。”
作為當今世界的海洋霸權國家,美國一直以控制和利用全球的海洋為目標,所以強大的海軍力量必不可少。在這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中,航空母艦可謂是核心艦種。在美軍的作戰體系中,航母打擊群幾乎提供了執行或保障所有類型海上行動的有效手段。
因此可以說,航空母艦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海上霸權的保證,然而美海軍的航母數量卻一直在下降: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海軍有12艘航母服役,到2006年,該數字降到11.在這一時間段內,為了應對低海控制威脅,分配給航母打擊群的護衛艦的數量也伴隨著出現了下降。2012年12月,隨著企業號航母的退役,美國航母的數量下降到10艘。這一狀態將會持續下去,直到美國航母最新級別的首艦“福特”號航母服役。
美國的航空母艦,採用“三三制”部署原則,即日常標準任務按照時間順序分為訓練、執勤和休整三種,每個任務週期為18個月,並各占航母壽命週期的三分之一。因此,正常情況下,美海軍現役10艘航空母艦,有1/3在海灣地區、西太平洋、地中海等海外前沿地區執勤或擔負作戰任務,1/3進行海上訓練,另有1/3在港內休整或進廠維修保養。
當然,戰時其訓練、休整和維修週期會縮短,能執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母艦將比平時增加50%至1倍左右。美國航母的休整期實際並不固定是18個月。如果航母進入大修週期,則休整時間往往會比18個月更長,一般達到3~4年;而一般維修量較小的休整週期,又會比18個月更短,一般6~8個月。18個月實際上是一個平均週期時間。
當航空母艦執行休整任務的時候,一般會停靠在母港(航空母艦基地),航空母艦本身進行維修和保養,艦員則離艦休整、或進行陸地訓練和技術培訓。完成休整任務後,航空母艦進入訓練週期,以恢復戰鬥力。這—時期航空母艦大都仍以母港為基地展開訓練。
這意味著,在和平時期,美國一般保持6艘左右進行執勤和海上訓練:而一旦發生戰爭,則美國海軍在短時間內集結8艘左右航空母艦投入作戰。此次出現航母力量真空的現象有可能是突發事件造成維修期延長或者是趕往目標海域的航渡時間加長,未能做到無縫銜接,導致前段時間出現二戰以來首次出現全球海域中沒有一艘美國航母遊弋的狀況。
在此情況下,特朗普要求增加美國航母的數量是符合其維護霸權的邏輯的。然而,新總統遇到老問題:錢。航母打擊群的戰鬥力十分強大,但其採購和運行成本也非常高昂。1995年服役的“斯坦尼斯”號造價45億美元,整個航空母艦打擊群全壽命成本330億美元;2009年服役的“布希”號造價增至62億美元,預計將於2015年服役的新一代“福特”號的設計和建造費用進一步增105億美元,其全壽命成本必將更加高昂。
全壽命成本是指航母整個壽命,從規劃、設計、建造、調試、使用、維護維修、改裝到報廢處理整個過程的總費用。雖然全壽命成本大部分是採購後的運行使用費用,但在最初的設計論證階段,其所需的總開支就已基本定型。據統計,在武器系統全壽命週期中,方案研究階段就能決定全壽命成本的70%,審批階段達到85%,研製階段達到95%,生產定型階段達到9%,使用維護階段對全壽命成本影響僅占1%。
因此,特朗普不斷要求增加防務開支。然而,航母的數量可以通過增加防務開支的問題來解決,美國霸權護持成本節節攀升和國力相對衰落之間的尖銳矛盾又該如何解決?恐怕在財政狀況已經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還在朝鮮半島自掏腰包部署薩德並非明智的選擇。
作者簡介 :馬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國際關係專業博士,著名時事及軍事評論員,從事地緣政治思想和軍事裝備及戰略戰役戰術理論研究,澎湃防務軍事顧問。
“亞太軍情觀察”作者均為資深軍事記者和評論員,專欄緊扣全球軍事熱點和動態,為讀者解析大國國防政策、地緣軍事動向、國際軍事技術、新型武器裝備以及軍事戰略思想等。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