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涼,誰來種田?”——十倍貧富差距帶

APD NEWS

text

圖為農民工在修建鐵路涵洞。新華社記者郝同前攝。

憑藉著不錯的木工手藝,44歲的安徽阜陽農民周景龍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不久前,他在阜陽市阜南縣城花30來萬元購置了百餘平米的住房,孩子們也“放到縣城裏讀書。

“這樣的生活條件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周景龍高興勁兒直白地寫在臉上。十多年來,他輾轉於省城合肥多個建築工地和家裝現場,“人工費漲了,現在一個月能掙五千多元,年終帶幾萬元回家不成問題。

同樣是淮河岸邊的阜南縣工橋鎮孟寨村裏,年逾五十的張文宣和老伴十幾年如一日,耕種著自家五畝多農田。四個子女都到江浙一帶打工了,有兩個還在當地長期定居下來。

老漢夫婦一年純收入不到四千元,僅相當於周景龍一個月的務工收入。“種點糧食只能維持日常生活需要,加上看看病,走走人情,如果不是孩子們平時給點錢,根本不夠用。張文宣抱怨著。

當大部分人還擔心著城鄉貧富差距的拉大時,另一道差距鴻溝正在中國農村內部形成。

據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報告,過去十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2%,農村居民年均實際增長8.1%。2010、2011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兩年快於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

而日前在京發佈的《中國農民經濟狀況報告》顯示,中國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在2011年已達到0.3949,正在逼近0.4的國際警戒線。樣本農戶最大收入差距達到10.19倍。

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還沒有得到真正改善的時候,內部貧富差距拉大對農村發展將產生不利的影響。這份報告引發了人們對農村發展戰略及其潛藏問題的關注和反思。

“或將帶來農村地區乃至整個城鄉社會的不穩定。安徽省知名社會學家王開玉指出,以往突出的城鄉差距,兩個群體畢竟生活在不同生活空間,而農村內部的差距,相互間比較明顯,更容易產生不平衡情緒。

近年來,隨著土地承包價格、雇工價格、主要農資價格的普遍上漲,農民生產費用大幅增加,效益下降,難以走出“增產不增收的境地。從禽、蛋、生豬、部分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產銷與農民增收情況看,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與自然風險並存。農產品市場體系尚不健全、農產品深加工和集約化程度低、附加值少,農產品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這些都影響著農民增收的信心。

周景龍在村裏還留著農田和祖宅,只是回去的時間不多了。他謀劃的藍圖與農村沒什么關係。“種地掙不到什么錢,必須得走出來,到城裏務工。將來俺的孩子就是讀不上大學,也要讓他學門手藝,到城市裏闖闖。

張老漢就沒有什么力氣和心思改變現狀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老漢漸漸對繁重的體力勞作感到力不從心。對於未來的養老,他寄希望於60歲後每個月可以領到的百餘元農村新型養老保險養老金。

“只是,越來越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村裏的地以後就要荒蕪了,沒人種啊!他抽著旱煙,憂心忡忡。

“農村人走茶涼!“十年後誰來種田?人們關注著、焦慮著。

“農村收入差距的擴大首先可能引發糧食安全問題。王開玉指出,近年來,中國農村出現農業副業化趨勢。即使有了多種補貼,農業收入仍不能支持農民過上較富裕的生活,要花錢,只有出去打工,農民已經不再把農業作為主業。

“一方面是農業人口老齡化,一方面是新生代農民工不熟悉農業,不願返鄉務工。王開玉認為,農業副業化本身反映了中國農村發展戰略存在的問題。眼下,必須加大支農惠農的力度,大力推動現代農業和土地規模經營,確保務農收入不低於務工收入。

有網友說,農村務農,就像學生要學習一樣,是務正業;農村不務農,就像學生忙於做生意一樣,是不務正業。農村靠農業而富,就富得有品質;農村靠農業發展,就要符合科學發展觀。

事實上,在一些本地經濟發展好的地區,許多農民也實現了家門口的科學發展。

皖南黃山腳下甘棠鎮670多人口的莊裏村,利用“鄉土味的田園風光發展起“原生態經濟。遊人沿著蜿蜒曲折的水泥路走入每戶農家,在雕梁畫棟的古祠堂裏虔誠祈福,在徽式農家宅院裏品嘗絕對“綠色的高山蔬果和農家菜肴。

一個省級貧困村如今變成富裕村,人均年收入1.2萬元。

破解農村收入差距還要發展鄉鎮股份制企業。王開玉舉例說,霍山縣落兒嶺村和鳳臺縣錢廟村,隨著鄉村工業化的發展,也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股份制鄉鎮企業辦了十幾個,農民收入大幅增加。錢廟村人均收入由原來的2000元增加到現在的10000多元。

此外,通過完善保障機制,讓農民生活、就業、教育、醫療等得到可靠保障,享受到資源的公平合理分配,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