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并购热潮发酵 完成率却远低发达国家——访广西汇富创始合伙人刘洪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刘莉莉 周思婷 周玲娜】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批实力雄厚兼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资企业开始涌现,并逐步实现“走出去”。

刘洪接受亚太日报记者专访

广西汇富创始合伙人刘洪日前在接受亚太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全球经济危机提供的契机,为中企海外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资源占有向技术、品牌获取转变 **

这一轮始于2013年的并购热潮,在2016年继续发酵。今年前四个月,中国企业对外收购交易总额达960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跨境并购最大的收购国。

刘洪认为,中企海外并购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收购目的从资源占有向获取技术及品牌转变,收购对象从能源、资源向消费品、制造业、TMT、金融服务等领域拓展。

有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以获取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为目的的海外并购项目数量占比仅为20%,而以获得技术、品牌和市场份额为目的的海外并购占比高达75%左右。

如今,中企海外并购更多是为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占领新市场、成为全球竞争的领导者,而不只是为了保障关键资源的供应。同时中企还希望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宝贵的品牌和海外市场管理经验。

“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政策支持

刘洪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将加速开拓沿线亚欧、北非、东非等发展中国家市场。

一方面这些国家工业化程度较低,但能源和原材料丰富;另一方面当前中国产能严重过剩,这一倡议在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输出我国已经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

此外,“一带一路”在政策、资金、信心上都给予了中企海外并购大力的支持。第一,“一带一路”和沿线各国合作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实现高层次多维度的政策沟通,为海外并购扫除政策障碍;第二,“一带一路”成立的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包括东方汇富在内的诸多市场化金融机构都将为海外并购提供充足的的资金和经验支持。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东南亚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10年,无论按照购买力平价还是GDP计算,中国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刘洪还表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相近的商业环境、饮食文化习惯有助于双方的磨合。

信息不对称、信誉度低成制约因素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及中介机构日趋成熟,中企海外并购逐渐有章可循。但海内外信息的不对称、中企对国外市场游戏规则的不尊重、不理解,降低了中企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谈及海外并购的经验,刘洪说:“除了资源矿产行业会涉及较复杂的资源所有权评审、开采许可审批、环境评审,还有部分行业可能涉及的反垄断审查及国家安全审查外,大部分行业的海外并购流程及交易方式类似。”

但企业“走出去”也面临一些挑战。刘洪称,目前中国买家在国际市场上有几个标签——“有钱”、“任性”、“不专业”、“不讲理”、“信誉度低”,中企海外并购完成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交易夭折现象时常发生。

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中企与当地企业信息不对称,对文化环境、法律监管体系、会计体系、劳动法规认识不够。一是中企注重人际关系而缺乏契约精神、轻视他国雇员权力与劳工保障体系;二是并购战略不清、无法有效管理并购交易;三是两国政府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这些都会造成交易对手对中企信任度降低,” 刘洪说。

强化契约精神、设立评价体系

对此,刘洪建议在跨境并购方面设立客观中立的评价体系。

刘洪称,“并购国企业需要一个窗口了解我们的监管体系、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各个参与方的经验能力及信用程度。无论在政策支持还是交易程序及并购整合上,我们都需要搭建评价体系。”这样就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做好“传帮带”,带动中企稳健有序的跨出国门。

最后,他提出五个建议:一、选好专业机构协助尽职调查及资金支持;二、重视商务环境及人力资源的尽职调查;三、充分了解并尊重标的所在国的政策环境和文化习俗 ;四、强化契约精神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五、成立专门负责并购后跨境沟通与整合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