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阿拉木圖6月2日電通訊:走進阿拉木圖的冼星海大街
新華社記者聶雲鵬
張崇防
周良
夜來一場細雨,給初夏的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送來些許涼爽。眼望四週,群山染翠綠,在雲霧之中若隱若現。近看處,幾縷清泉順山勢潺潺流下,為這座絲路古城帶來勃勃生機。就在這座享有中亞“蘋果之城”美譽的阿拉木圖,坐落著一條以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命名的大街。
在這裡,中國作曲家在貧困交加中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年;也正是在這裡,他感受到來自異鄉的溫暖和友誼,迸發出巨大創作熱情,用作品譜寫了一曲歌頌中哈友誼的華美樂章。
冼星海大街坐落於阿拉木圖市區南部,東西走向,長約半公里。街道並不寬,僅容得下兩排車相向而行。街道兩旁綠樹蔥蔥,沿街坐落著幾座當地民房,可以看出年頭並不短。幽靜的街道上行人寥寥,只有路過的汽車偶爾打破這裡的寧靜。
走到大街盡頭,映入眼中的便是冼星海紀念碑。紀念碑四週以鐵柵欄圍起,柵欄內茵茵綠草,環繞著紀念碑。紀念碑造型如一朵怒放的蓮花,蓮葉為基座,碑體為三個高矮不一的蓮花瓣。主碑上鑲嵌著金色的冼星海頭部浮雕,下部用不銹鋼材質鐫刻著冼星海創作的樂譜。碑身正中用中、哈、俄三種文字刻著:“謹以中國傑出作曲家、中哈友誼和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為冼星海大街”。紀念碑背面刻著冼星海的簡歷。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冼星海回國受阻,輾轉流落到阿拉木圖。當時他舉目無親,居無定所,在貧困交加中遇到了當地著名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拜卡達莫夫向冼星海伸出援助之手,並與他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冼星海在這裡度過生命中最後一段時光。在當地友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下,他以巨大的熱忱和信心,創作出一批熱情激昂的音樂佳作。這一期間,他創作了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滿江紅》及《阿曼蓋爾德》等著名作品。他還收集、改編了大量哈薩克民歌,為當地百姓所傳頌稱讚。
1998年10月,阿拉木圖市長髮出市長令,將市內的弗拉基米爾大街命名為冼星海大街,並在此豎立冼星海紀念碑。1999年11月16日,冼星海大街命名和冼星海紀念碑揭幕儀式在阿拉木圖隆重舉行。
這條大街是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友誼的見證,更是中哈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縮影。在去年秋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談到兩國友誼時,還特別提到了這條大街和兩位音樂家的交往。正如碑上鐫刻的文字所言,“冼星海用音樂在兩國人民之間建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讓我們永遠銘記他的名字,願中哈友誼世代相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