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無人機空襲凸顯美軍反恐行動虛偽一面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 李暢翔)美國總統奧巴馬八年任期行將結束,儘管自詡促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推出醫保改革,然而本屆政府所謂的政治遺產卻被無人機反恐戰略蒙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美國的無人機空襲戰略自實施起,便始終伴有缺乏正當程序和有效監督的詬病以及國際社會對其造成大量無辜平民傷亡的控訴。

奧巴馬在參選總統時通過否定小布什的全球反恐戰略賺取大量選票,儘管其當選後改變了小布什政府的部分軍事策略,但對前任的無人機空襲策略的利用卻被肆意擴大化。數據顯示,奧巴馬就任總統以來,美國對巴基斯坦、也門和索馬裏等國家發動的無人機空襲達到500次左右,十倍於小布什政府無人機空襲次數。

本月初,美國白宮首次就海外反恐行動致平民死亡發佈官方數據,稱在2009年至2015年間,在活躍戰區之外的地區發動了473次空襲行動,導致64至116名平民死亡。

這一數據發佈後,隨即受到國際輿論的質疑,認為數據大大低估了平民死亡人數。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新聞調查社收集的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僅在巴基斯坦美軍即發動了424次空襲,造成424至966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200名左右的兒童。據該組織統計,2002年以來,美軍在巴基斯坦等地發動無人機空襲造成的平民死亡人數在492至1100人之間。

美軍還經常草率作出發動空襲的決定。2002年2月,美國中央情報局首次在阿富汗發動無人機定點空襲,空襲造成3人死亡,死者均為當地拾荒的平民。而美軍發動此次襲擊的理由居然是,3名平民中有一人身高同“基地”組織頭目本·拉丹相倣。

2013年,時任美國司法部長埃裏克·霍爾德在被問及發動無人機空襲的條件時解釋道,“我們僅在遇到‘迫在眉睫’的風險,並且不存在直接抓捕襲擊對象的可能性時才會採取這些(無人機空襲)行動”。

“迫在眉睫”看似語義明確,然而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獲取的一份奧巴馬政府關於無人機空襲的指導性備忘錄文件中則寫明,在發動無人機襲擊時所需的“空襲目標存在對美國實施暴力襲擊的‘迫在眉睫’風險”這一條件,並不需要美國掌握該目標將對美國實施襲擊的明確證據。這意味著美軍在發動空襲時,並不需要任何證據表明現實風險即將發生,因此所謂“迫在眉睫”的風險這一條件被濫用,就毫不奇怪了。

同時,對於美國人一向引以為傲的“程序正義”,在其無人機空襲戰略中同樣被忽視。2011年9月,美國使用無人機擊斃了“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重要頭目安瓦爾·奧拉基及其16歲的兒子。奧拉基是在新墨西哥州出生的美國公民,沒有證據表明其兒子同恐怖組織有任何關聯。一些美國民權組織表示,此次無人機空襲行動本質上未經正常司法程序便剝奪了憲法賦予每個美國公民的權利,即違反憲法。

美國喬治敦大學法律中心教授羅莎·布魯克斯在一次國會聽證會上說,美國行政部門曾聲稱,有權利基於無法公開的證據殺死地球任何角落的任意人,而這一決定由無需透露身份的官員通過秘密程序作出,“這讓我感到恐懼”。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法務副總監賈米勒·加法爾指出,在任何民主國家中,致命武器必須在較小範圍內和明確限制下使用,同時公眾有權了解和評估政府是否遵守這些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