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在河南開封古城龍亭公園廣場,遊客和市民欣賞花燈。新華社發 馮大鵬攝。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臨近,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長巷村的韓家磨坊愈發熱鬧。一間不大的屋子裏,三台石碾子呼呼轉著,一旁的人們忙著放米、收面。門外不時有車停下,有來磨面的,也有來買面的。
“從正月初二開始就忙開了。每天都要磨2000多斤面,能供20多戶村民和自家作坊製作元宵。”負責給家裏操持磨坊的韓偉指著墻角的一塊大木板說,“你看這上面記得密密麻麻,從初二到十五,哪天輪哪幾家,早就訂好了,訂晚了根本排不上。”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北人吃元宵、南人吃湯圓是這一天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在晉祠一帶,元宵更被稱為晉祠四寶之一。
2月21日,連城縣羅坊鄉群眾抬轎巡遊,以獨特的“走古事”客家風俗歡慶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連城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記者 彭張青攝。
2月21日,在河南鄭州一家餐廳“做花燈·猜謎語·迎元宵”親子活動現場,一名小朋友在猜謎語。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儘管市面上各種元宵琳瑯滿目,然而,晉祠鎮的眾多村民至今仍保留著手工製作傳統元宵的“老手藝”。“這個手藝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也傳承了2000多年。”64歲的韓家磨坊主人韓福元說,自家做元宵代代相傳,目前已是當地規模最大的元宵製作戶。
他說,從泡米、磨面,到做餡、滾制,製作晉祠元宵要經過十幾道工序,耗時72小時以上。
許多消費者買元宵更加鍾情“老字號”的現場製作。
在甘肅省蘭州市草場街十字東側拐彎處,有一家“馬國禮甜食店”,店門前,等候買元宵的顧客排成了一條長龍,排到了店外一個小型廣場的拐角。
這是一間60多平方米的清真甜食店。頭戴黑色號帽,店老闆馬國禮一身典型的穆斯林裝束,站在熱氣騰騰的鍋前,用一根鋁勺不停在鍋內攪拌,為進店品嘗的食客遞上元宵和湯汁。
排隊購買了兩斤黑芝麻元宵後,60歲的顧客李琳打算把這份節日禮物快遞給遠在香港的女兒。“我家閨女最喜歡這家店的元宵了,現在快遞業很方便,女兒雖然不在蘭州,也可以吃得到家鄉的味道。”李琳說。
2月21日,小朋友們在煙臺市青少年宮學習製作元宵。新華社發 唐克攝。
元宵節臨近,在城市中,家家戶戶忙著煮元宵、買花燈,而在廣大農村,各具特色的秧歌、社火表演也熱火朝天,好不熱鬧。
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的舞獅隊忙開了。三支隊伍中,除一支在當地鬧社火外,其他兩支分別赴山西長治縣和湖南長沙市表演,為當地百姓增添熱鬧的節日氣氛。
農家人的長板凳,29個搭成15層的天塔。鑼鼓點響起,領獅人身手敏捷,在塔內翻轉攀爬,逗引兩隻“大獅子”和四隻“小獅子”向9米高的“塔頂”攀登。登塔後,群獅洋洋得意,擺出“水中撈月”“蜻蜓點水”“瑤池摘星”等造型。
2月21日,江西省南昌市灣裏區太平鎮的農民舞起龍燈喜迎元宵佳節。新華社記者萬象攝。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民俗學家陳連山認為,作為春節的最後高潮,元宵節強調全民參與,並且打破了農耕時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大多數娛樂項目都被安排在夜間,大家賞月、賞花燈、看舞龍舞獅、放煙花爆竹,一幅“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的熱鬧景象。(采寫記者:晏國政、馬曉媛、梁軍、李春燕、王學濤、龐書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