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荷兰,你脑海中会想到什么?
除了一大堆古典名画和画家的名字,独具特色的风车和人人称道的郁金香外,还会有什么关键词跳入脑海?或许荷兰给了人们太多的固有印象,以至于它富有创造力的一面被大家忽视了。
近期,荷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灯光艺术作品——《生长》,这是在艺术和旅行的基础上,把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作品。《生长》出自于新锐设计师、艺术家丹·罗斯加德之手,在鹿特丹世界电影节上,他以这部短片艺术作品向荷兰农业的重要性致敬,也重新定义了Agriculture“农业+文化”这一词。
《生长》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荷兰第一次探索科技与旅游的结合了。早前,罗斯加德还作为总设计师参与设计了《梵高星空小路》的夜游项目。根据梵高的画在地面上铺设了一条自行车道,发光材料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可以发光,看起来就像是梵高的那幅《星空》,在大地上又重新展示了一次。因为刚好这里也是需要重修一条自行车道,顺势利用科技将艺术创造与实用价值结合到一起。
《梵高星空小路》
这些创新性的实践,在荷兰国家旅游会议促进局中国区首席代表杨宇看来却很平常。他认为,荷兰是个从不缺少创造力的国家,他们可以让毫无关联的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正如艺术加持旅游魅力,旅游如何给当地生活带来正面影响等,在疫情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成为大家思考的方向。
经历了疫情黑天鹅的境外旅游局,2020年并不容易。在杨宇看来,除了对疫后荷兰旅游业自身的思考,以及如何向可持续方向做出调整与改变外,也会让人们对未来旅行的趋势,包括洲际旅游和地区化旅游进行重新选择,尤其是在防疫同步和心理认同方面,地区化旅游的占比可能会增强。同时,他认为与其说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旅游需求,不如说疫情加速数字化应用和发展,是数字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出境游数字化必然会被推进,并呈几何倍增长。
荷兰旅游局在过去一年也的确在调整并推进这些方面的发展。不过,杨宇也表示“疫情过后,对于荷兰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一大挑战,游客来了以后,你的产品能不能够马上做出一些调整。很多中国做事的方式是奏效的,是不是需要也学习这样的方式。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做事方式也不同,就要做出改变,而改变并不容易。”
关于这些话题,近日界面文旅专访了荷兰国家旅游会议促进局亚洲区总监、中国区首席代表杨宇,同他深入聊了聊疫情发生以来荷兰作为境外目的地的发展近况,境外旅游局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未来推广的方向与计划等。
荷兰国家旅游会议促进局亚洲区总监、中国区首席代表杨宇
1
***、受到疫情的影响,大家可感知
**2020
-
*年旅游业遭受重创,那么结合外旅局的一些数据来分析,您觉得旅游业是否是
-
*“
-
*深度衰退
-
*”
-
*?
杨宇: 我觉得用深度衰退不是特别合适,用“急速回撤”可能更好一点。因为疫情的发生是出人意料的,但是旅游产品的服务供应商还在、旅游产品本身还在,比如说像一些旅游景点,著名的博物馆,一些值得观赏的收藏品等是还在的,所以我觉得它是一个阶段性的回撤。等到疫情过后,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对大家的吸引力还会重新再焕发出它耀眼的光芒。
同时,我觉得这个阶段也不会持续太久。疫情结束后,我们马上可以期待会有更多游客前往荷兰。实际上,在去年夏季疫情有所缓解的时候,欧洲很多的游客又开始在欧洲各国之间开启度假了,大家的热情可以用“蓬勃高涨”来形容,这一点也是可以证明的。
热情无国界,虽然荷兰与中国的距离很远,但很多人想出去走走看看,在旅游列表上完成目的地清单的这种热情还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我觉得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也是看到这一点,大家都充满信心。我们很多从业人员利用这个时间段在抓紧时间练内功,积极做市场调研,并根据新趋势和新动向及时做调整和完善。
在很多方面我们也根据疫情给大家带来的心理和预期上的变化做相应的预判和预调整,待疫情过后,我们能及时推出适销对路、满足大家新需求的产品。所以我觉得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休整期,是一个回撤。
2
***、可否请您谈谈面对去年突来的疫情,荷兰旅游局是如何应对的?
杨宇: 我们当时的应对也是有点出乎意料。疫情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初期阶段我们的预期还是非常乐观的,预判说疫情可能两三个月以后就能向好,我们当时是按照国内的发展阶段准备的。但后来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开始,我们就调整了策略,用现有的沟通手段,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及时把荷兰的疫情应对措施传递给中国游客。
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做了一个集合页,包括荷兰疫情的更新、应对疫情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级措施,微观层面诸如旅游景点、餐厅、娱乐业、交通业的措施等,我们用这种形式及时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同时,机场作为一个重要关口之一,我们也把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做的具体措施拍成了Vlog,包括如何保持社交距离、在机场发放口罩、关口进行测温等,用这种形式介绍给中国的消费者以及有旅行需求的消费者。
此外,我们也想出了很多新办法。比如我们做了一个“云游荷兰”,同荷兰从业者一起推出的云游项目,通过线上的一些科技手段,包括VR、短视频等,把荷兰很多热门目的地、打卡点拍成视频、做成直播和VR体验模式,再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种草给大家。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很多直播活动,把荷兰比较好的旅游景点介绍给国内游客;让当地的华人出镜分享一些荷兰实际的情景和一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等。
3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境外目的地尚未开放,想请您谈谈目前荷兰的近况,以及
**2021
**年您是如何规划旅游局的工作?
杨宇: 对于荷兰而言,准确的定义是有限制的旅行。荷兰的边境并没有关闭,但是旅行不像以前那样自如了,现在要附加很多条件。也就是说在发放签证的种类和到达荷兰的目的上,基本是围绕一个基础需求,比如经贸往来、对外投资、高层互访等,这些旅程是没有施加任何限制的,但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没有包含其中。
2021年荷兰旅游局的主要工作有几个方面。一是“云游荷兰”的项目持续进行,二是我们要为疫情结束,重启国际旅行做好准备。我们认为今年三季度是我们的目标阶段,届时展望第四季度或2022年第一季度是否可以重启旅行,并围绕这些时间节点做相应的项目安排。同时,一些种草项目、预热项目在重启之前还是会通过线上形式与人们见面。
此外,在产品发展方面我们还会给荷兰旅游业者一些培训项目。比如说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把产品调教的更适合中国游客,这是今年的一个研究课题,我们称之为“China Ready”项目。它是指我们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心理层面上的变化,把这些变化作为相应的产品(即配套提供的服务),形成一个考核表单发给荷兰业者。
比如说如果接待中国游客,你需要提供他们喜欢的饮食(茶水、开水,早餐要有中式和西式的选择),以及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要设有进门测温、配备洗手液、保持社交距离、免费提供口罩等等。我们希望把中国市场所特有的、中国游客所特需的服务项目,做成列表传递给荷兰的业者,以便他们根据这个表单自我检查和补充。
4
***、荷兰是一个不缺创意的国家。我们了解到近期推出了一个关于艺术、旅行、科技和农业的探索作品,这是不同于以往的旅游产品,请问为什么要推广这个作品,这是否是未来荷兰旅游的一个方向?
杨宇: 荷兰是一个挺能创新的国家,把创新标签贴在荷兰人身上是一点不为过的。荷兰有很多领域都是领先的,而且这种领先是一个前瞻性很强的领先方式。比如说荷兰旅游行业,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追求的都是游客人数,但游客的体验随着人数的增加有些时候是越来越不如人意的,同时它也不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很多时候基本到了一定程度就饱和了。因此,接下来该怎么发展也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预期一个非常具有创新的手段和手法。
所以在荷兰会有一些这样的尝试,它们看起来是没有关联的行业,但荷兰人会把它们连接起来。比如荷兰有一个艺术家丹·罗斯加德,他依靠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产生了一个既现代又传统,有能让人觉得非常有未来感的实用性项目。
他有一个代表性作品《梵高星空小路》,这个作品是受到梵高《星空》的启迪,用一种现代发光性很强的材料——发光沥青,根据梵高的《星空》在地面上铺设了一条自行车道。这条车道在晚上可以发光,看起来就像是梵高的那幅《星空》在大地上又重新展示了一次。同时,白天这种发光材料又可以吸收太阳能,这条车道就是当地人交通使用的普通车道。
此外,他最新的作品《生长》把郁金香通过高科技手段在夜晚“点亮了”,给人们展示了大片加上高科技的郁金香花田,让人们欣赏到不同场景下郁金香的绽放,有更多新鲜的体验。
荷兰是一个自行车王国,同时郁金香也是荷兰的一个国花。所以你会发现他们很擅长将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与艺术和高科技相结合,相当于艺术的再创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妨试一个尝试,同时也让游客的分布更平衡,除了热门目的地外,一些待开发的地方也可以当作一个宝藏,让游客进一步探访。
所以,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怎么能让大家到达更多的还未被发现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也有大家曾向往的东西。同时,我们也在想旅游能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们在考虑旅游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我们提高当地居民美好生活的一个手段。
旅游业对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我们目前思考的旅游业发展方向。可持续这一主题在后疫情时代也会被更加关注,因此我们制定了2030年战略,主要围绕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业如何给当地居民生活和当地经济带来正面影响。
5
***、您觉得未来出境游的恢复后,是否能回到疫情前的状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杨宇: 我觉得从整体的经济规模上来讲是没问题的,但细分到某一个领域来讲一定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认为旅游业可能有几大趋势,其中一个趋势可能是地区化。地区化是指形成三个旅游圈,一是欧洲国家之间的旅行,二是亚太,围绕中国周边的国家间旅行,三是北美国家间的旅行。我认为地区化的旅游可能会增强,洲际之间的旅行占比可能会下降。
首先因受疫情影响,很多目的地产品都是围绕周边市场来改进的,而且国内游和境外游人们的需求截然不同,因此想要有最快的收入来源,那么本地市场和周边市场一定是倾斜的重点。同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虽说欧洲各国间有文化差异,但欧洲境内的文化差异一定没有欧洲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因此,未来出境游恢复后,很可能开的都是周边、国内这样的市场,逐渐才会有洲际旅行。
即使出境游在经济总量上恢复到了2019年,但它内部的基础构成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同时,原来的一些旅行趋势会延续,也有一些趋势会被改变。比如说,以前自由行也来越多,跟团游越来越少,人们想要探索的更多是没人去过的地方,这种趋势我想还是会延续。
另一个趋势我觉得在疫情过后,数字化的应用和发展越来越普及。数字化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荷兰在这方面也走在了欧洲国家的前列。比如说荷兰的WiFi是在所有的公共交通和所有公共场合全都有,这在很多的欧洲国家中都是领先的。同时,像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在荷兰也是相当普及。此外,荷兰现在也出现了很多无接触式的服务,包括无接触点餐、无接触购票、无接触检票等。这些产品也更符合中国游客的消费习惯,同时也能满足后疫情时代的服务需求。
6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之下,旅游需求已经发生了转向,比如以城市休闲代替远行、康养之旅受推崇等,您觉得在这种旅行需求上人们的心理将有哪些改变?
杨宇: 从受疫情影响,我认为人们的旅行需求和心理变化是阶段性的。我觉得旅游打卡、有娱乐项目这一特点不会发生改变。也许疫情好转初期,大家心里会有芥蒂,不会把行程和娱乐项目安排太满,但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消失,这种消费习惯还是会回来的。真正对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是大趋势,比如数字化。可能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进程,是数字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而非疫情。
所以我觉得疫情过后,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对于荷兰的旅游从业人员而言是一个大挑战。中国游客来了以后,旅游产品能不能马上做出一些调整,一些做事的方式是否要进行改变,这都是很大的挑战。
7
***、您觉得疫情前后自己的生活方式及心态上有哪些变化?
杨宇: 疫情对我的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觉得用严重二字来形容。这个变化也是阶段性的,更多的心理影响是对时间节点的判断上没有以前那么准确和明确了。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影响能持续多长时间没人说得清楚,所以很大的一个影响是你不知道将来哪天会发生什么,你没有预判,所有的事情都是随行就市,这就和原来的工作方法有比较大的区别,这还需要点调整。
对我个人的影响,比如说我原来爱游泳,后来因疫情基本上就没有游了,以前爱滑雪,今年也没有去年滑得那么多了。
图片来源:荷兰旅游局提供、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