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游记 | 在泰国夜丰颂 看玉童子出家

亚太日报

text

从曼谷坐1个小时的飞机降落泰北清迈后,驱车8个小时,在茫茫山峦间绕过1864道弯路,夜丰颂府才在薄雾间渐现轮廓。

每年三四月间,夜丰颂都会举行童子出家节。

童子出家节是为纪念佛陀释迦牟尼之子喇合拉小王子放弃世俗生活,追随父亲修行,并受戒成为佛教史上第一位最年轻小沙弥而举行。即将受戒的孩子年龄都在7-14岁之间,被唤作桑龙,在当地语言中意为“玉童子”。

童子出家节为期3-4天,玉童子们先后参与剃发、寺庙巡礼、盛装游行、祝福亲友等活动。

在泰国北部夜丰颂城区的邦洛寺,参加波桑龙出家仪式的“玉童子”手持放置有剃刀的荷叶,等待剃发

夜丰颂人视这个留存了几百年的民俗节日为盛事,出动亲朋,倾尽一年时间准备。

在信奉佛教的泰国,每个男性一生中都要出家一次。而如此盛大的出家礼,只能在幽谧纯净的小城夜丰颂看到。

玉童子身份尊贵如王子,双脚不可着地。人们相信初次踏上人生修行之路的他们能为家人带来好运,以他们为骄傲。

玉童子过处,游行队伍一路起舞,并顺手拉来游客加入他们,一同狂欢。路人不断向玉童子撒爆米花,以示祝福。他们给身边任意一个游客分爆米花,让游客也能为玉童子献上祝福,共同沐浴这个仪式带来的恩典。

旭日高照,游行队伍显然体力不支,却不改欢颜。小城每家每户的门前都几乎摆上了冰水、食物,免费供路过的游行队伍和游客解暑。

在这里,掸族人的友善比其独特悠久的民俗更令人回味。

穿着长筒裙的老妪牵着孙儿前来凑出家节的热闹,在游人好奇的打量下,老奶奶慈爱地教导小孩对着游人的镜头行合十礼。

游行队伍到达前,年轻的掸族女子端着家里鲜榨的翠绿蔗汁,守在路口派给被热辣的阳光折腾得大汗淋漓的陌生人。

游行队伍由戴着草帽、身着掸服的妙龄女子引路,她们尽可能地缓步前行,以方便扛着“长枪短炮”边走边拍照的人们。

40岁出头的阿莎端着银盘尾随队伍,欣喜的目光一直未曾离开过骑在父亲脖子上黄衣紫裤的玉童子。盛装打扮的她在连日的操劳下略显疲态,隔着漫天锣鼓声,她扯着嗓子,却仍耐心地为我讲述她家玉童子的出家经历。

她邀请素不相识的我坐上他们的车前往家里,见证仪式。

夜丰颂物价低廉,至今游人仍能享受到10铢(约合2元人民币)一瓶的饮料和不到500铢(约合100元人民币)一晚的干净住宿。

在玉童子家里,早已坐满从各地赶来的亲友,他们说着掸族语,尽管语言不通,却视陌生的来客为座上宾,在比划中尽现质朴的热情。

在仪式最后一天,“玉童子”们卸去华丽装束,换上橘色袈裟,开始不少于7天的寺院修行生活。

在夜丰颂府很多孩子的寺庙修行只维持两周,但是穷人的孩子很可能就是终身修行,一辈子都当和尚。

信众们用水泼脸

在旅游大国泰国,夜丰颂因远离大城市、难以抵达,其旅游业一直不发达。相比起游人如织的其他旅游目的地,夜丰颂不为人知,也不算富裕,却被评为泰国境内幸福指数最高、犯罪率最低的地方。

小城人少,平日无论昼夜都非常平静。

夜丰颂的大部分人口为掸族。掸人(Shan People)是泰族的支系,早年从中国迁徙过来,现大多数分布在缅甸东北部及泰国北部。

泰国的掸族人自称为大泰族(Thai Yai),据悉是在19世纪缅甸被英国殖民后逃难过来的掸人后裔。

掸人在泰北的栖息地还包括清莱、南邦、清迈等偏僻山城,以伐木驯象、种植业为生,笃信佛教,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被问及是否希望有更多游客前来,让旅游业带旺这个静谧的小城,阿莎说无所谓,但求不要带来污染和打扰他们的生活。

“这里路远,又难走,你能来我们很欢迎。我们希望捎上你,一起接受玉童子的祝福,让好运也降临到你身上。”阿莎边为我分来宴请亲朋的丰盛掸族大餐,边将自制的“掸族威士忌”倒满一个空瓶,让我带回去品尝。

玉童子虔诚地用巴利文念出段段经文,亲朋好友用掸语呢喃,整栋掸家木屋都笼罩在祥和喜乐的气氛中。

(来源:畅游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