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Mac mini体验
40个小时之前,我拿到了最新发布的2020 Mac mini,主角,毫无疑问是新品搭载的M1芯片。
数月以前,当苹果宣布Mac产品线也将开始使用自研芯片时,强大的性能、优秀的功耗,M1令人好奇且期待。
更让人兴奋的,是由于M1转移到了Arm架构,意味着Mac可以安装iOS应用,当我打开Mac mini的App Store时,分栏显示的Mac以及iPhone选项,预示着这场大融合的开始。
于是我在Mac mini上,首先安装了几个常用的手机应用。即便UI还存在适配的问题,但既然移动端已经被允许迁移到Mac端,那么靠着苹果强大的生态号召力,一大波高质量的iOS应用迟早会登陆Mac。
比如之前QQ邮箱没有Mac客户端,但我手头的mini上已经有了正在内测的版本。
又比如豆果是一款iOS上的做饭App,经过适配以后,操作延续了手机端的简洁,界面又针对大屏进行了分栏的优化,将移动与桌面端的优势结合在了一起。
那么也可以期待,Mac刷抖音不再是梦,支持朋友圈、小程序的微信全功能客户端也很有可能闪亮登场。
这不算完,迁移只是第一步,利用桌面端的天然优势,移动应用将完成一次质的飞跃。我试用了正在内测的剪映专业版,类手机端操作快速上手,4K视频支持流畅预览,各种内置功能又增加了软件的易用性,大屏、键鼠、强性能,让我们早已熟练使用的移动应用彻底起飞。
这也还没结束,因为M1芯片让Mac的底层与iPhone、iPad统一,这些针对Mac优化的移动应用、那些Mac上早已完善的生产力软件,反之又能无缝迁移到iPad Pro上,小修小补靠剪映,大刀阔铺上Final,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生态大融合中,又一次生产力加持的iPad Pro,可能恐成最大赢家。
通过硬件革新,苹果将Mac、iPhone、iPad彻底打通了。
虽然未来可期,但在体验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M1芯片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移动端的应用适配,就比如微博国际版的页面出现了花屏,其次交互还是触屏的逻辑,这与电脑的使用习惯是相悖的,就比如鼠标要去模拟人手的滑动,这个感觉是相当别扭的,因此怎样调整UI以及操作,将会是迁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过去Mac是Intel的芯片,如今的M1则转移到了Arm阵营,如果把软件比喻为种子,那么Intel芯片就好比南方的红土地,M1则是东北的黑土地,把已经适应种在南方的种子播撒到黑土地,那么必然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翻译回来,即软件的兼容性。
苹果提供了两种克服水土不服的方法。
其一,下载常用App,打开软件后,Mac都会提醒你下载Rosetta,这个工具可将过去x86架构的应用编译成Arm架构,安装之后,无法打开的App即可运行了。
不过编译过程中会损失掉大约25%的性能,面对轻量级应用,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另一个克服水土不服的方法就是Universal通用应用,这类应用在Intel和M1芯片上都能跑起来,就比如我常用的写作软件Ulysses,开发者已经上传了Universal版本,而苹果自家的剪辑软件Final Cut Pro,经过适配以后,实际打开软件时,仅需要两秒左右。
但是依靠英特尔处理器特性的软件,这其中包括向Pr、Ae等等这些刚需的生产力工具,目前虽然可以进行编译使用,但实际意义并不大,Adobe官方也表示,正在积极推进适配。
当然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发者直接制作能够在M1上原生运行的App,因此面对M1芯片,摆在开发者面前就共有三条路可走:按兵不动等待转译、双管齐下Universal以及专属适配M1,而对于已经拥有Mac客户端的App,是再出一个专门优化的软件或者保留当前应用,这个选择权苹果交给了开发者。
那么M1的性能表现呢?
实际体验中,我使用Final Cut Pro打开了三条4K视频,预览非常流畅,之后又进行了视频渲染测试,搭载M1芯片的Mac mini,速度比起16英寸的MacBook Pro(19款、Intel i9)快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表现不负众望。
要知道,这还只是一台8GB内存,售价为5299元的Mac mini,它也是目前所有Mac中最便宜的一款产品。
体验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2007年的初代iPhone发布会。
往后的日子里,无数的开发者跟随苹果的脚步,这是移动端不断壮大的13年,这是桌面端快速式微的13年,这也是发生了巨大科技变革的13年。
就在iPhone12到底蓝不蓝引发无数讨论的当下,用强大的硬件去推动软件,苹果把Mac重新拉回了新的变革之中,设备间壁垒的打破,让你很难说清楚究竟哪款硬件才是这场变革的主角,或许谁都不是,只有融合的生态才是。
M1拉开了大幕,未来,已经慢慢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