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 外媒谈苏联虽解体三十年,但俄罗斯依然强大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 Amanda

三十年前,苏联的旗帜最后一次从克里姆林宫上降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SSR)在1917年从俄罗斯帝国的灰烬之上崛起,又在1991年12月25日解体,在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掀起一阵民主改革的浪潮。苏联的解体象征着美国和西方赢得了冷战的胜利。

二战过后,美国和苏联陷入了紧张的僵持局面,也就是冷战。关于其确切的开始时间,历史学家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哈里斯杜鲁门在1947年3月的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二战后初期,苏联向土耳其施压,并给希腊内战中的共产主义人士提供援助,杜鲁门在演说中阐明:“世界上的很多人民正在违背自己的意愿建立极端主义政权。”他随后还提到了每个国家面临的选择:“代表大部分人意愿”的生活方式,或是“代表少数人意愿,但强加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接着,他又阐释了新的政策:“我相信,美国的政策一定会支持自由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派和外部的压迫。”在演说的最后,他向国会申请了四亿美元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

自从冷战开始之后,有过很多段激烈的竞争和对抗,像是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但同样也有过相对冷静和合作的阶段,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缓和时期。幸好,这种长达将近五十年的紧张关系,没有最终演变成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真正的战争。

苏联的解体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首先,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和苏联总统。他大力推行开放和经济重组的政策——即使是在当时的苏联内部已然充满动荡的情况下。

其次,几十年来,苏联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没有任何能力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抗衡。

此外,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是个狂热的西方模式推行者,他给苏联带来了西方社会的启发,但这同时也给这个国家施加了压力。

最后,在国内政治方面,民众普遍对政府的共产主义及其用于控制国家的工具(即克格勃情报机构和部队)表示失望与不满,并希望政府能进行改革。

俄罗斯的人民对苏联的解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倒塌开始,欧洲民主革命的浪潮就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福山弗朗西斯在1992年的著作《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中认为,自由和民主占了上风,而且一直会占上风。

苏联解体后分裂成了15个后苏联国家。俄罗斯是最大且最有实力的,因此被看作是苏联的“合法继承者”。而它最终也恢复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2020年,按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俄罗斯已是世界第11大的经济体。且拥有世界最大的核储备以及一百万现役军人,有位列世界第五的军事力量。除此之外,俄罗斯还拥有丰富的煤矿和能源储备,是世界领先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国。

俄罗斯还保留住了前苏联的联合国理事会席位,这是仅有的五个席位之一。

所以,即使苏联已经解体,但俄罗斯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强国。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