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文化狂歡節展現社會包容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郭洋)一年一度的柏林文化狂歡節15日迎來了最高潮——狂歡節大遊行。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載歌載舞,在展示各自獨特民族文化的同時,也體現了柏林乃至德國的社會包容。

5月15日,在德國柏林,一名裝扮成“天使”的演員在柏林文化狂歡節上參加遊行。新華社記者張帆攝

今年共有73支隊伍參與遊行,裝飾新穎的花車、精心編排的舞蹈、動感十足的音樂……每支隊伍都不遺餘力地突顯各自的風采,吸引圍觀群眾數以十萬計。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組織的“舞之龍”隊帶來了極具中國特色的舞龍和蕩湖船表演。

54歲的柏林人約爾格·倫岑頭係花巾,身背小鼓,作為一支樂隊的成員參與到遊行當中。在他看來,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德國是對文化的一種“豐富”,這也是他參與文化狂歡節的原因。

5月15日,在德國柏林,演員身著特色服飾在柏林文化狂歡節上參加遊行。新華社記者張帆攝

“人們上街狂歡,展示不同的文化,這在德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倫岑說,“開放和文化多元非常重要,這樣我們可以體驗不同的音樂,品嘗各地的美食,人們相互交流,共同面對這個星球上的問題。”

在佈置成熱帶雨林的花車旁,跳著桑巴舞的多拉·布勞打扮成一名印第安美女。她告訴記者,她15歲時離開巴西,被一個德國家庭收養。雖然現在持有德國護照,但她很高興能有機會展示家鄉文化。她坦言,有時仍會感覺受到歧視,但她都忽略了。如今,作為一名護士,她正為來到德國的難民提供幫助。

近兩年來,中東北非地區動蕩致使大量難民涌入德國,德國的民意也出現兩極分化,很多熱心人自願幫助難民,但也有一些極右翼勢力用襲擊難民營等手段表達不滿。

柏林一家劇院組織部分生活在柏林難民營的敘利亞難民參與狂歡節遊行。劇院工作人員馬婭·昆策爾曼說,有些人排外是因為對外來文化不了解,“沒有接觸,就容易抱有偏見,我所遇到的移民都很友善,”她說,這次劇院攜手難民參加文化狂歡節就是要展示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同時呼籲德國社會為失去家園的難民多做些事情。

5月15日,在德國柏林,演員身著特色服飾在柏林文化狂歡節上參加遊行。新華社記者張帆攝

柏林文化狂歡節始於1996年,為期4天,除狂歡節大遊行外,還包括各類演出活動。它在德國上世紀90年代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思想膨脹的背景下創辦,主辦方希望借助各國文化的展示,在展示柏林多元文化的同時為少數族裔創造更多公共空間。

如今,柏林文化狂歡節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人參與,有人遊行,有人圍觀,還有人看中了其中的商機。34歲柏林小夥恩佐在路邊支起一張小桌,上面擺著自製的酒,等待有意者過來小酌一杯。

5月15日,在德國柏林,來自中國揚州的演員身著傳統服飾在柏林文化狂歡節上參加遊行。新華社記者張帆攝

或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雖然不見有人過來品酒,恩佐仍興致勃勃地看著各具特色的遊行表演。“這就是柏林,”他自豪地說,“不同的文化,豔麗的色彩,每一支隊伍都努力地展現各自的風采。”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字顯示,截至2015年底,德國共有常住外國人910萬,約佔德國總人口的11%。德國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有移民背景。儘管德國官方多年來一直力圖營造“開放的歡迎文化”,但排外勢力在德國仍有一定市場。

“德國確實有新納粹,但那不代表整個德國。或許有一部分白癡,但另一部分才是真正的人,”恩佐說,“對我來說沒有外國人,因為他們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