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華工影片引發對中國夢的討論

text

2014年6月15日,法國巴黎。一戰華工紀念儀式開始前,法國老兵協會的退伍軍人早早來到香街,參與華人組織的遊行集會。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近日舉辦活動,放映並討論了一名英國導演拍攝的短片《西線上的中國》。

曾獲得過艾美獎的英國女電影導演海倫•菲茨威廉姆導演製作了這部短片,反映中國派遣14萬名華工在歐洲的西線戰場上為英美法贏得一次大戰的勝利做出的重要貢獻。

菲茨威廉姆對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來自包括媒體、新聞、出版、學術等英國各界的幾十位人士表示,她對遙遠的中國很感興趣,但曾經對這一段歷史竟然毫無所知,直到她客居紐約,遇上了一位曾經為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做翻譯的鄰居,那位中國人讓她翻開了這段百年前影響世界的篇章。

影片通過援引目擊證人的文字、華工後代的口述、學者分析和歷史影像資料,描述了一次大戰爆發、歐洲的列強疲于慘烈的索姆河戰役時,約14萬來自中國的工人分批遠涉重洋,抵達法國,在危險惡劣的環境下,在歐洲的西線戰場上為英美法協約國戰勝德意等同盟國做出重要的貢獻。

影片展示當年的中國工人在大英帝國舊式軍事管制下,住在類似集中營一般的環境中,勤懇工作,幫助搬運炮彈、挖掘戰壕、修理坦克等等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

影片指出一戰華工對今日中國的重要貢獻,包括華工包圍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下榻的旅館、阻止其簽署出賣中國利益的《凡爾賽條約》等內容。

中國夢的起源?

菲茨威廉姆說,華工當時打開了中國認識世界的一扇大門。那時候很多中國精英人士都是步華工的後塵,來到歐洲開展勤工儉學,包括後來的中國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等在法國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萌芽組織。

英國一戰華工歷史專家、杜倫大學歷史系教授保羅•貝萊回答一位聽眾質疑這些中國人是英法自己在華招募、而非中國派出之際指出:當時推翻清帝帝制的中國政府在一戰爆發後,就多次主動向英法等國提出,派軍參加一戰協助協約國,但被自以為是、看不起中國軍隊作戰能力的英法等國拒絕,直到它們疲于應付,才同意中國人加入。

影片指出,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外交人士也試圖借參加一次大戰,收復被日本佔據的德國殖民地青島,但《凡爾賽條約》犧牲作為戰勝國中國的利益,承認日本佔據青島,引發了中國民族開始覺醒的五四運動。

英國一戰華工歷史專家貝萊教授指出:一戰爆發後,民國政府多次提出派兵參戰,協助英法,但起初被傲慢拒絕。

貝萊說,過去因為意識形態和對一戰認識問題,這些中國工人被中國“左傾人士扣上“帝國主義炮灰,他們的歷史貢獻也在中國被遺忘。而近年來,中國的地位在世界舞臺上不斷上升,中國的學者和媒體開始重新詮釋這段歷史。

而在歐洲,法國政府近年來開始承認移民對法國社會做出的重要貢獻,包括中國工人在一戰中的作用,也使得這段歷史在歐洲開始受到注視。

遲到的紀念?

影片也包括引述了一戰時期一位比利時神父的日記,批評了當時英國軍方對中國人的非人道管理,以及法國方面相對寬鬆的態度。

而華工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他們為英軍做出的傑出貢獻,得到了大英帝國當時的領導人和國防部的承認和嘉獎。但影片指出,戰後英國沒有像法國一樣,允許他們居留下來。

參加研討的人士之一、英國雙龍顧問和培訓機構的董事劉中慶在研討中質疑說:“為什麼中國人在一戰中為英國做出了這樣重要的貢獻,英國都沒有一座紀念他們的紀念碑?而我們在英國可以看到一些紀念其它國家人士的一戰紀念碑?

很多參加這次影展的人士都表示,溫故而知新。瞭解這段歷史可以更好瞭解今日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崛起的軌跡。

一位沒有去過中國的資深人士問道:“中國今後走上國際舞臺、會遵循國際規則嗎?

今天,歐洲各地都在紀念一百年前慘絕人寰的世界大戰。正在構築未來夢想的中國人是否還會重溫這段推翻帝制後的現代中國努力走向世界的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