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入侵”,金融街也互聯網+

北京晨報

text

丁章胡同3號的“金融客咖啡”是衆籌成立的

在金融街,咖啡館永遠是人滿爲患的場所。咖啡的芳香成了激發靈感的“荷爾蒙”,無論多少家咖啡館都不能滿足三種人的需求:談論投資項目的人、尋求思想碰撞的人、寫稿子的記者。咖啡似乎成了附屬品,“找個地方對接資源”才是正經八百的功能。如今,金融街的咖啡館從單純販賣咖啡,逐漸演變成了新金融的發源地,金融街也已經不再只是傳統金融的私有陣地。

近幾年在金融街各家高聳的樓裏,互聯網金融平台悄然孕育,互聯網金融的理念也正“入侵”著這個傳統金融雲集的地方。記者調查中發現,幾乎每棟辦公樓裏,都有一兩家互聯網金融平台。

“我們的互聯網平台就在金融街誕生的。”一家互聯網金融平台工作人員表示,金融街辦公樓的租金很貴,前幾年就達到了將近20元每平方米每天。

近幾年來金融街的餐飲結構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原本注重商務宴請的高端餐飲,出于各種原因出現了縮減,而翻台率相對較高的、價格相對平民化的小吃、快餐逐漸多了起來。不僅新開的館子越來越多,就連購物中心B1層的Ole’超市,也開辟出一大片區域爲上班族提供如盒飯、涼面、雞蛋灌餅等快餐外賣。互聯網訂餐的發達,也讓金融街的中午成爲送餐小哥最忙碌的時光。

在互聯網的浪潮之下,金融街更加人性化。

四合院混搭咖啡氣息

金融街上的“新金融客”

高維資本創始人、現任“金融客咖啡”輪值主席孫剛結束了最後一場活動。盡管已是晚上9點半,他仍然興致勃勃。“剛剛從以色列和矽谷來的頂級創投機構在正廳裏做分享,他們還帶來了幾個互聯網金融和虛擬現實領域的項目,大家討論很熱烈。”

孫剛介紹說,在這裏幾乎每天都有秘書處和發起人股東自發組織的活動,而金融科技、智能金融、相互保險、區塊鏈、大數據征信、風險控制等是這裏經常討論的話題,也有很多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在這裏舉行研討會或培訓。

實際上,2014年底,金融客咖啡的呱呱墜地引發了金融街的關注。與金融街上其他咖啡館不同的是,這個由100多位不同行業大咖衆籌組建的咖啡館,隨即成了衆多大佬交流思想、升級人脈、探討新金融的重地。甯谧而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混搭著咖啡的氣息,吸引著全球新金融領域巨擘前來分享。

在“金融客咖啡”的股東中,很多人來自新金融企業的創始人和成功的投資人。在孫剛看來,金融客咖啡更像是聚焦行業的交流平台,讓發起人像家人一樣形成合力,逐漸形成高質量的社群和特有的文化。爲了增進股東之間的情感和互助,金融客每周定期舉行“能量午餐 Power Lunch”和“太極部落”等活動。“能量午餐”每周三邀請不超過20人,圍繞某一主題做深度分享討論。除此之外,“金融客研習社”開放組織金融客大講堂和專題培訓等每場多達200人的活動。也不定期地爲新金融的創業者們提供加速器、輔導和資源對接等服務。

“我的天哪!”

高檔餐館的“商務套餐”打折最多

“我的天啊,樓下的館子居然開始團購了!咱們終于吃得起了!”兩年前,在金融街上班的白領趙紅驚奇地發現,金融街購物中心裏一家原本從不折扣的高檔餐飲,出現在團購軟件中,整個辦公室的人也都跟著沸騰起來,當天就去大吃了一頓。

金融街的“高大上”,遠近聞名。幾年前,雖然館子不少,人均幾乎都是消費數百元的高檔飯店,對于在金融街上班的20多萬辦公人員來講,吃飯成了大問題。

但是,最近北京晨報記者在走訪金融街商區時發現,如今幾乎所有的餐飲都在明顯的位置擺放出了自家優惠活動的信息。送飲料、充值返現、刷卡優惠等形式屢見不鮮。金融街白領眼中的高端餐飲推出的“商務套餐”,打折最多。

金融街購物中心B1層的“潮堂”,盡管仍在裝修,但當記者詢問是否有“商務套餐”時,門口的服務員便遞給記者一張宣傳頁。從上面的信息看,“商務套餐”價格大多比原價少了100元左右,涼菜、熱菜、主食應有盡有。而金樹街上的“草菁菁”相關負責人表示,飯店也即將推出相關工作餐,相對正價也會有一定優惠。

金融街購物中心副總經理黃維周向北京晨報記者介紹,今年購物中心增加了共3000多平方米的餐飲面積。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引進餐飲的標准更加傾向于小聚餐、工作餐爲主的輕型餐飲,如西貝、榮小館、南小館等。

“金融街高端宴請類的餐飲市場已趨于飽和,但這種小聚餐類的餐館市場還很大。”黃維周坦言,即便再增加1萬平方米的餐飲面積也在合理範圍,擁有中央廚房的小館子最受熱捧,中午的翻台率往往高達2.5。

此外,當下金融街商區的館子,幾乎每家都在顯眼的位置張貼外賣App信息:百度外賣、美團、餓了麽、life金融街等軟件均來搶奪這一市場。

“在金融街的各項服務中,外賣是剛需,這正適合在金融街快節奏工作的人群解決吃飯問題。”Life金融街App運營總監石碧呈介紹,每天訂單量最多的是美食,其次是下午茶等。

“淘金路上的賣水者”

一家打印店見證政策變遷

“我們就是淘金路上的賣水者。”位于金樹街上的“金色考印”總經理方玉燕這樣形容自己。與別家打印店不同的是,敞亮的門臉外,用藍底黃字標明其主營業務:新三板申報、IPO申報、品牌策劃、微信營銷等。政策的變化,幾乎全都反映在這家從2006年就已經入駐金融街的打印店業務的變遷中。

方玉燕介紹,2006年打印店以全美資聯邦快遞金考(Fedex Kinko’s)的身份入駐證監會一層,當時主營業務只是簡單的複印打印和一些IPO申報材料的打印裝訂業務。但一切從2008年開始變化。

2008年,金融海嘯波及全球。這一年,證監會安裝了安全閘門,打印店從證監會搬至現在的金樹街。那年,整個金融行業一片死寂,最難熬的日子降臨在金融街區。對于衆多打印店來講,曾經最熱門的建築效果圖業務也隨之縮減,很多打印業界的品牌業務出現萎縮,甚至倒閉。

“在2009年到2010年間,中國經濟開始複蘇,我們發現打印商務文件的人越來越多。”方玉燕回憶道,當時基金、保險等各個領域的産品開始增加,但只要上線新産品,就必定要到相關部門做審批。“別看這些商務文件短、平、快,但直到現在仍是我們最重要的業務之一。”方玉燕介紹,當下的商務文件,更多是海外或外地的客戶在上飛機前將文件發來,在客戶到了金融街之後,店裏就會派人將文件送達客戶下榻的酒店,或直接幫助客戶寄送到指定地址。“我們已經不僅僅是個打印店,而是商務中心,更加突出服務,增強客戶黏性。”

然而,經濟的複蘇並沒有讓打印店隨後的發展一帆風順。2012年,美資撤離,打印店轉爲內資經營。當年的10月至2014年1月份,IPO申報業務開啓了長達15個月的暫停期,打印店的這項業務占比從此前的40%下降至20%。

“好在新三板開啓,對我們的業績有一定補充。”方玉燕介紹。2013年底,新三板面向全國接受企業挂牌申請,緊盯市場讓打印店獲利良多。

2013年,國企都開始響應國家號召節約成本,金融街上的機構也不例外,打印上的開支自然是削減的對象。“很多國企在打印上的支出從每月5萬元的預算,銳減至每月1萬到2萬元。”方玉燕說。

去年,創業浪潮崛起,讓方玉燕看到了新的商機。“‘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口號響起,創業本身就是巨大藍海,毛大慶的優客工場簽約入駐。雖然創業者在打印上的花銷較小,但可以爲他們提供打包式的服務,解決了成本,也找到了未來發展的目標客戶。”記者 姜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