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物流體系到底有何不同?

APD NEWS

text

中國和美國都是物流大國,有著規模相似的的物流運輸基礎建設。然而,兩國的物流產業結構卻大不相同:一個是局部分散結構,而另一個是縱向集成結構。概括地說,中國物流產業是“網絡——由大量微細公司組成面向生產供應的物流運輸網路;而美國則是“體系——以其超級跨國公司為主導形成國內國際市場創新的航運貿易物流體系,即以UPS和FedEx為引擎、由沃爾瑪等世界級品牌公司為核心形成的龐大航貿物流體系。

“網絡和“體系究竟有何不同?

首先,在這兩種產業結構下, 中美兩國物流基建結構分道揚鑣。比方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打造“世界工廠的過程中出現了中國沿海港口“聚集現象(clustering phenomenon),包括香港在內的珠三角地區;而這在美國和歐洲都少見。

那麼,在這兩種產業結構下,各自物流產業的宏觀效益如何呢?資料顯示,2010年物流成本在GDP中的占比中國高達18%,而美國8%,歐洲更低,只有7%。2011年上半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3.7萬億元,同比增長18.5%。

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是國際上公認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物流業發展水準與運作效率的標準,物流產業結構的改革創新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的作用十分明顯和深遠。所以,物流成本降低十分關鍵,尤其是對中國的經濟改革轉型至關重要。而物流成本降低的主要因素不僅與運作技術有關,也與基礎結構和管治環境有關。

到目前為止,我國降低物流成本的措施主要放在運作技術層面,包括運載技術革新和價格監管。當然產業結構的創新絕非易事,特別是中國物流產業的結構改革,還沒有可直接適用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我這裡根據自己在航運貿易物流方面的研究,提幾點個人的看法。

根據技術創新過程的不可逆轉性,中國產業結構改革不可能也不應該重複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縱向集成模式。與集成模式不同,可以考慮建立“互助儲備mutual reserve機制對分佈物流產業進行協調整合,這種“互助儲備機制可與國際金融儲備體系的改革相容互動。

另外,由於中國產業結構的限制,難以直接重複美國模式的產品自主創新。中國不妨利用互助協調的優勢,採用“積零為整和“供外主內的策略,進行供應和過程技術的自主創新。在物流產業的自主創新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我目前發起的航貿物流物聯網的技術創新項目,就是一個特別適用於中國產業機構的動態過程技術的創新。

總之,任務是艱巨的,但前景天地無限!

作者劉建華,香港城市大學航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