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約聊 | 從關注到行動,一個奧林匹克的距離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當地時間8月21日晚,里約奧運會在雨中落下帷幕。見過了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上“水乳交融”的一幕,你無論如何都想不到里約奧運會的聖火是被水澆滅的。儘管從頭到尾充斥着“槽點”,但當它真的謝幕那一刻,又多少會難以拒絕那份不舍。

是什麼東西讓人們對四年一次的奧運會意猶未盡?即使有許多瑕疵,我們最終還是會被它強大的精神氣場征服。你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當成了它的一部分;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激動、驕傲、淚水、遺憾、失望、憤怒全交給它;這半個月內,你比任何時候都更關注人類的身體,甚至忘我縱情於萬里之外的賽場,起早貪黑、用力刷屏。

里約奧運主火炬在閉幕式上熄滅。

因為,奧運會是屬於每個普通人的盛會,奧林匹克是屬於普通人的精神信仰!儘管這是全世界最頂級運動員的較量,但是卻可以從中讀到蘊含在每個人頭腦、血液、骨頭、基因里的倔強和堅持。運動員的偉大,因為他們是與你一樣的普通人;他們做成了、或失敗了,你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

所謂“普通人”,是和專業運動員相對。奧運精神在地球上有着廣袤的覆蓋和深厚的積澱,與其最古老的一項傳統有關——業餘主義堅守!出身法國貴族的顧拜旦,和大多數歐洲紳士一樣無法想象職業運動員參加比賽。體育對他們來說,是神聖的,是有閑階級產物,不能被收入和金錢所污染,以此為生的“勞動人民”是不配參加奧運會的。

圖為顧拜旦的蠟像。

顧拜旦在管理國際奧委會30年後,1925年“退位”時在告別演說中,憂心忡忡地談到運動員職業化問題,信誓旦旦地告誡繼任者,古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解體,職業化是重要原因之一。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病中的顧拜旦雖然沒去參加開幕式,但還發賀電,念念不忘要警惕“職業化”這個奧林匹克精神的“敵人”,再次強調業餘主義精神。

然而,業餘主義精神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包裝利用,逐漸成為一種呆板的意識形態,扼殺了運動員追求夢想的機遇,甚至製造冤案。芬蘭長跑超人帕沃•魯米因被指控收錢參賽而被國際田聯驅逐出國際賽場。美國田徑名將吉姆•索普更是遭遇奧運史上由“業餘主義”引發的不公待遇。

資料圖: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

索普在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奪得五項全能和十項全能冠軍。他有印第安人血統令種族主義分子感到不快,翻出了索普年少貧困時參加過職業棒球隊的記錄,以此剝奪他的金牌和參加奧運會權利。索普此後窮困潦倒。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時,他連一張2美元的門票都買不起,至死都在惦念那兩塊本屬於他的金牌。冤案直到薩馬蘭奇時代才得以平反昭雪,索普的子女在70年後終於收到了屬於他們父親的榮譽。

貫徹業餘主義意識形態最徹底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當屬布倫戴奇,他對職業化強烈的偏見和僵化的“獨立精神”使他在堅守奧運會業餘性上毫不妥協,甚至使用“被訓練的猴子”來貶低職業運動員。然而,二戰後,社會主義陣營崛起,新制度下誕生了一批不同於西方國家的運動員,既不是通過商業比賽賺錢的職業選手,也不是有其他職業、以運動為愛好的業餘選手。堅守業餘主義最終結果無非自欺欺人,系統性地遮掩與否認,實際上大多數運動員已經無法做到每天訓練,卻不以此為生。

國際奧委會第五任主席艾弗里-布倫戴奇

1992年,薩馬蘭奇把奧運會帶到他的家鄉,並在職業化方面做出驚天之舉,以喬丹為核心的NBA職業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表演亮瞎世界觀眾的雙眼。“業餘主義”謊言被戳破後,大家逐漸習慣了奧運會競技水平不斷提高,職業化和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但卻慢慢遺忘對奧林匹克最初的衝動來自哪裡?

奧運會的“業餘屬性”不是一開始就錯了,而是漸漸不合時宜,但它的歷史性功能卻一再提醒人們奧運會和普通人之間的血脈聯繫。當奧林匹克走過了一百多年,我們是否還能不忘初心——出於對運動的熱愛而參加運動!

資料圖:薩馬蘭奇

現代奧林匹克創始人顧拜旦和中國倡導奧林匹克運動第一人張伯苓都不是職業運動員,他們共同的屬性是“教育家”。奧林匹克誕生最初是為了對年輕人身體和心靈有更好的引領,塑造他們更完美的人格。這也是國際奧委會大力倡導青奧會的原因。青奧會LOGO上有個醒目的“DNA”字樣,指的就是奧林匹克誕生之初的這份應當讓每個人受益的“教育基因”。

新中國自1984年參加奧運會,已經有32年歷史,關注它的人遠比參與它的人多。在電視機前歡呼雀躍之後,又有多少人會自掏腰包支持排球聯賽,有多少人約上三五個好友一起到球館一試身手?女排聯賽去年居然沒有冠名贊助商,“裸奔”一個賽季,財大氣粗的恆大女排也只堅持了5年也土崩瓦解。

時隔12年,中國女排再次奪得奧運會金牌。

從關注到行動,這之間只差了一個奧林匹克的距離!我們與奧運的關係不能僅限於旁觀,我們要成為“奧運行動計劃”的一部分。“女排精神”發揚到各行各業的說法不會錯,但絕不是關上電視、放下手機,繼續各干各的,要讓勝利帶來快感轉換為自身創造快感,把愛女排、愛運動的熱情落實到自己的運動生活中。

也許我們不像過去那樣在意奧運會成績,如果這樣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那麼奧運會的目的也達到了。每個人都是業餘運動員——奧運會後,這件偉大的事情必須做!

作者簡介:

劉暘,專業體育媒體人,曾參加北京田徑世錦賽、中羽公開賽、國際舉聯大獎賽等賽事報道。里約奧運會前夕,主持大型視頻專題節目《口述奧運》。

過去17天,亞太日報重磅推出的里約奧運專欄《這裡約聊》,以獨特的視角,帶給了您一個與眾不同的里約奧運會。請您繼續關注亞太日報,讓我們共同期待四年後的東京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