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繁榮的景象。 新華社陈铎攝
香港回歸祖國兩年前,美國《財富》雜誌曾發表封面文章,預言“香港已死。香港回歸十周年時,該雜誌發表題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而就在近期,它的姊妹雜誌《時代》週刊創造了一個新名詞--“紐倫港,認為21世紀是金融的時代,紐約、倫敦與香港已構建了一個能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金融網。“如果你讀懂了‘紐倫港’,你就能瞭解當今世界。
回歸15年來,在特區政府和700萬香港同胞百折不撓的進取下,在中央政府與內地人民不遺餘力的支持下,香港在兩次國際金融危機、非典與禽流感疫情等衝擊下,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市場繁榮、貿易活躍、金融發達、旅遊昌旺,保持著亞洲最具活力城市的桂冠,2011、2012年連續被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評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櫛風沐雨,這支植根祖國懷抱的紫荊花開得更加豔麗、繁盛,為全球經濟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
**乘勢而上 ** “ 三大中心****更穩固
一百年前,沒有人能預見到,積貧積弱的中國會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發展緊跟祖國崛起的步伐,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完成了向高級服務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
回歸15年來,香港不但沒有“死亡,反而煥發出更大的活力: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997年的2.7萬美元,提升到2011年的3.4萬美元;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間,香港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5%,是同期其他發達經濟體平均值的近2倍;香港已連續18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2012年世界銀行對183個經濟體的營商環境排名中,香港位居第二;標準普爾對香港的債務評級升至最高級別3A級;香港失業率2011年降至3.4%的歷史低位,幾乎實現“全民就業。
《時代》週刊指出,如果說19世紀是帝國的時代,20世紀是戰爭的時代,那麼21世紀則是金融的時代。而“紐倫港的提法證明,香港在這個“金融世紀,有能力與紐約、倫敦鼎足支撐起全球金融網路。
圖為香港環球貿易廣場112層,透過窗戶可欣賞維多利亞港的景色。(新華社陳曉偉 攝)
香港能夠續寫財富傳奇,背後是內地經濟的崛起。15年前,中環寫字樓內工作的白領,無論有無內地背景,工作、生活用語都是清一色的英文。15年後,各大銀行內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甚至外國雇員都能講上幾句普通話。如今,從香港到北京、上海的航班平均每半小時一班,公務艙班班爆滿,裏面多是前往內地尋找商機的香港商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說,15年來香港金融業的長足發展得益於內地經濟的騰飛。香港利用本土優勢,依靠祖國支持,在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獨特角色。
香港地處珠三角門戶,伴隨著內地經濟的迅猛發展,占盡天時、地利的香港貿易、物流等產業在回歸後同樣不斷進步,國際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更加穩固。
每天,近百家航空公司的航班利用香港國際機場往返於全球160個目的地,其中45個目的地位於中國內地;這裏的航空貨運量位居全球之首,客運量排名世界第三。
每週,香港約有400條貨運航線與世界500余個港口相連,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轉口港之一。隨著內地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香港的轉口貿易也獲得大幅提升。內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2010年占香港貿易總額近一半,香港的轉口貿易九成以上與內地有關,內地已成為香港轉口貨物的最大市場和最主要來源地。
“香港回歸祖國為其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只要內地經濟保持強勁增長,香港的繁榮就會得到保證。香港國泰航空總裁史樂山說。
化險為夷 危機來時不孤單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但“大概10月份左右,亞洲金融風暴突襲香港。我記得那一天銀行的拆借利息突然猛漲到70%以上,最後甚至到100%,什麼生意都沒法做了,這是我一生從未見過的局面。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回憶說。
他說,當時很多人感覺香港走在一條黑暗的隧道裏,看不到一絲希望的曙光。
在國際金融炒家瘋狂狙擊下,香港股市和港元傷痕累累,金融體系風雨飄搖。生死攸關之時,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的莊嚴承諾和堅定支持,不僅讓香港市民吃下“定心丸,也讓特區政府有了堅強後盾。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較量,國際金融炒家鎩羽而歸,香港金融市場化險為夷。
此後,香港又接連遭逢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危機、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每一次,香港都不孤單;每一次,中央政府都不會坐視,都會相助香港化險為夷。
非典爆發時,香港經濟陷入低谷。中央當機立斷,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2004年1月1日起實施的CEPA,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三大範疇,為香港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
隨後每年,內地與香港都簽訂CEPA補充協定。如今,CEPA和八項補充協議使以香港作為來源地的產品得以零關稅進入內地。截至今年3月,內地累計進口香港CEPA項下受惠貨物49.6億美元,關稅優惠額28.4億元人民幣。CEPA框架下,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的領域、地域範圍不斷拓展,准入門檻大大降低,許多領域已達到國民待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指出,CEPA為內地與香港帶來強大的經濟動力,在全球經濟不明朗時,兩地仍然能夠攜手同行,共用增長成果。
除CEPA外,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也有效拉動香港經濟復蘇。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說,內地個人遊帶動了香港零售、餐飲、酒店、旅遊等行業的全面繁榮。去年4200萬訪港遊客中三分之二為內地遊客,內地遊客中的三分之二是個人遊。
圖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本地經濟只用一年多便走出低谷。(新華社發)
2008年爆發的歐債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時至今日仍在蔓延,香港飽受衝擊。同樣受到衝擊的內地,不忘對香港伸出援手。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規劃,首次將港澳部分獨立城章,強調支援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同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帶來中央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促進兩地合作的36項政策措施,為兩地合作向更廣、更深發展建立了制度框架,搭建了政策平臺。
中央一系列舉措,為寒冬中的香港送來陣陣春風,不但幫助香港確立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推動香港把握住“中國機遇。
截至今年4月,內地在港上市公司695家,占港交所上市公司總數的45.8%;市值占在港上市公司總市值的近六成。作為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今年頭4個月,經香港銀行處理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占同期全國總額的96.4%;截至4月,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已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債券發行額累計超過2200億元。
“回歸15年,特別是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如此大力度、高密度、寬範圍地出臺支持香港發展的舉措,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和對香港同胞的關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說。
新起點上 抖擻精神再出發
一次次烈火淬煉,一次次鳳凰涅槃。
回歸15年來,香港經濟實力已今非昔比。1997年後,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香港經濟曾連續多年陷入低迷。而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卻憑藉穩健的金融體系和嚴格的金融監管,成為相當一部分國際資金的避風港,本地經濟只用一年多的時間便走出低谷。
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錯綜複雜,中國內地則正在進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大變革。“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香港,要如何找到新的增長點?
特區政府官員、金融界人士及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香港應摸清祖國經濟增長的脈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配合祖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好獨特角色。過去,香港在國家“引進來戰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今,大力推進內地企業“走出去的號角已經吹響,香港仍大有可為。
借助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可以為內地企業到海外投資提供資訊、法律、融資和交易等方面的服務。同時,內地、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是實現兩地企業優勢互補、共擔風險、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兩地企業可不斷豐富合作的具體途徑、擴大合作管道、提升合作層次。兩地還應進一步深化金融市場、機構間的合作,加強金融監管合作,共同維護金融穩定。
對於香港傳統優勢產業金融業,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助理總研究主任方舟認為,人民幣離岸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香港應把握機遇,主動開發新產品,配合國家的發展需要。“未來五到十年,人民幣離岸中心將成為香港金融業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由於成本上升,香港航運業競爭力減弱。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研究處主管謝國樑指出,香港航運業未來應向船舶管理、海事保險、融資、仲裁等產業鏈中的高端服務環節轉型。“香港還應利用好中國成為貿易航運大國的機會,與珠三角形成一定分工,創造互利共贏的局面。
此外,香港是中西文化彙聚地,資訊自由發達,教育師資雄厚,在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方面得天獨厚,在新能源,電子設備、通訊、物聯網等領域具備巨大的發展空間。這些同樣可使香港在國家新一波改革發展中覓得巨大商機。
香港特別行政區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說:“對香港經濟下一步的發展我很有信心,擴大香港經濟基礎,我們有方向,也有辦法。
紐約有曼哈頓、倫敦有金融城,摩天大樓林立的中環則是香港的“錢箱。今天的香港,全球最大的100家銀行中約有70家在這裏營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香港外匯市場成交額排行世界第六、亞洲第三;香港交易所每天處理世界各地數以百億港元計的資金往來,證券市場以資本市值計算位居亞洲第三;2011年,香港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金額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之首;香港管理的合併基金資產已超過10萬億港元,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國際境外資產管理中心;去年成立的香港商品交易所不僅成交量穩步增長,還成功完成了美元計價黃金和白銀期貨合約的實物交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