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高峰地铁如何“少拉快跑”
应急指挥中心可预判满载率**
昨天,在北京地铁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监控实时运行数据。本报记者 程功摄
本报记者 李博
疫情防控期间,为保证上班族通勤安全,将车厢满载率控制在50%以内,北京地铁6条线路陆续开始采取开行大小交路和大站快车等超常超强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让地铁应急指挥中心这一轨道运行“最强大脑”面临巨大考验。昨天,记者探访了北京地铁应急指挥中心。
路网出现棕色就限流
早8时,地铁大厦3层的北京地铁应急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客流实时监测系统依次用绿、黄、棕、红四种颜色显示出满载率,一串串数字清晰地显示出整个路网的客流情况。另一边,各个车站的站内外视频监控画面实时可见。
市地铁运营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工程师韩庆龙介绍,在这个线路图上,“绿色”代表满载率在40%以下,“棕色”代表满载率超过50%。
列车满载率,是指运营线路一小时断面客运量与实际运输能力之比。举例来说,昌平线晚高峰每小时运输能力是35040人,在此期间,如果两站之间列车上的人数为1万人,那么列车满载率为10000除以35040约等于28%。
“5分钟满载率可以监测客流的实时变化,客流整体情况还要看每小时满载率。”韩庆龙说,目前北京地铁仍按照最高满载率50%进行控制。如果路网上出现棕色的路段,就会启动二级响应机制,路网客流分析调度会向车站发出指令,车站将在站外进行限流。
405座车站客流实时监控
“通过进站数据和数学模型运算,哪个区间即将满载率超标,我们提前就能知道,车站引导乘客分批次进站的措施也会更加及时。”在现场,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主任陈文介绍不久前启用的客流实时监控平台。
想要准确判断路网满载率,首先要拿数据说话。目前,北京地铁全路网405座车站的进出站信息,每15分钟数据会自动打包,上传到数据库中,再通过数学模型,对应历史同期的数据进行换算,就可以预测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客流数据。
北京地铁大部分线路采用6节编组的B型车运营,全列的额定载客人数为1460人上下。如果按照满载率50%算,每班列车平均可以运送大约730名乘客。根据分级,如果一个区段5分钟满载率超过50%,就达到了二级预警响应,沿线车站就会在站外采取限流措施,把满载率控制住。
“疫情防控对列车满载率、车站人流密度的要求更高了。以前忙着挤车上班,满载率有时达100%,现在要求控制在50%以下,要求我们的行车组织和客流监控更高、更准确。”陈文说,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开发调试,经过不断修正,目前系统已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
超常超强措施降低满载率
为降低满载率,实现“少拉快跑”,八通线、昌平线、15号线等6条线路已采取缩短发车间隔、大小交路套跑等超常超强措施。目前,这6条线的线路满载率已经出现了下降,最为明显的是昌平线和15号线,其中15号线最大断面满载率从49%下降到43%。
一些乘客反映,有的线路采取大小交路套跑的方式运行,乘车时需要在中途站换车。一位负责人介绍,这些线路潮汐现象明显,早晚高峰双方向客流差异巨大,采取大小交路等措施之后,不仅可以提升通勤方向的运力,也可以减少反通勤方向列车空跑的情况,各线路的满载率出现下降,但列车总行驶里程反而没有以前多。
至于疫情结束之后,这些超常超强措施是否会继续保留?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根据目前运行的效果判定,今后可能会择优保留部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