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開啟中國養老新模式

新华社

text

河北省武強縣84歲的張蘭柱,老伴過世早,雖有一兒一女,但兒子在北京打工,女兒嫁到外地,老人沒人照顧。老人今年1月摔斷了腿,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其意識也越來越模糊。如何照顧老人,兒女非常焦慮。

“聽朋友介紹,我將我爸送到朗瑞爾老年服務中心,在這兒他不但能吃好住好,還有專業的醫護人員治療看護,我們放心多了。張蘭柱的兒子說。

位於武強縣武強鎮馬頭村的朗瑞爾老年服務中心,去年由民間資本建立。和普通養老機構不同的是,它同時還建立了一家民辦綜合性醫院,養老中心與醫院之間由廊道啣接。

和張蘭柱老人一樣,在此養老的老人們平時能接受健康體檢,如發現病情,立即就能就診。

中心的創辦人李忠敏說,目前中心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可容納180位老人入住,二期工程完工後,將有床位320張。

業內人士認為,這個中心所採用的醫療養老結合的模式解決了養老院沒有醫療服務,而醫院又無法滿足長期康復看護的問題,這也許能成為破解老齡化中國“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難題的一個突破口。

中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期,2013年老年人口總量超過2億,2052年將達到4.87億,佔總人口的34%。隨著老齡人口數量持續增長,照料和護理問題日益突出,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中國傳統養老方式和保障體系正遭遇衝擊。

“醫療養老服務需求在養老機構中普遍不能得到滿足,相應醫療機構也沒有進入這一領域。全國人大代表、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院長郭淑芹說,現在養老院的老人大部分自理能力差,多數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身患各種疾病,很難享受到專業化的醫療服務,老人就醫十分困難。因此要探索建立養老、醫療一體化養老模式。

“養老本身是一個需要醫療保健、心理健康諮詢、託管托養等全面意義上的服務。全國政協委員、河北醫科大學副校長段惠軍認為,可以由醫院參與養老機構的建設,設立由醫院為主、政府機構和市場資金參與的養老機構。

長期關注此問題的郭淑芹和段惠軍,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分別提出了建議。

早在十年前,對於醫療養老結合這一模式,民間已有探索。河北省冀州市有一家民辦醫院——冀州市職工醫院。院長吳殿華2004年就以自辦醫院為依託創辦了老年公寓。醫院和公寓在一個院子裏,日常護理的同時,老人一旦發生病情,立刻送到醫院。

目前,這個二層樓的老年公寓住有60多個老人,已經滿員,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要。吳殿華說,他今年將購置100畝地,新建醫院和老年公寓,公寓計劃有700張床位。

如今,武強縣和冀州市所在的衡水市正探索養老醫療結合,建立試點,並逐步推廣。衡水市民政局局長李增軍說,除了鼓勵民辦,衡水今年將實施市老年公寓等公辦醫療養老結合項目。

國務院去年9月6日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為貫徹這個意見,江蘇、新疆等地近日都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意見。其中,江蘇提出到2020年,50%的城市社區和有條件的農村社區要設立適合老年人的康復場所。

據了解,目前,醫養結合模式已在多地實施,採用醫院新增養老設施,養老院引進門診,或新建醫養結合養老院等方式,通過多元資金投入和經營運作模式。

“在初期,可從城市社區醫院開展各種形式的試點,也可由較大醫院探索在城市周邊開辦養老院。總之要儘快在全國展開試點,以推動醫院辦養老院的健康發展。段惠軍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