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順實門”背後的韓國政治角力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鄭昊寧)韓國檢方10月31日晚宣布,緊急逮捕總統朴槿惠“親信干政”事件的核心人物崔順實。青瓦台發言人11月1日上午呼籲民眾“冷靜”。

從當下形勢看,“崔順實門”已經演變為席捲整個韓國社會的風暴,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平息,其間少不了各方政治勢力的纏鬥與角力。

韓國執政黨新國家黨、在野黨、以及民意裹挾在一起,為明年的大選增添不少變數。有專家指出,朴槿惠權力被架空、在野黨持續炒作、執政黨分裂等情況都有可能出現,韓國政局走向有待觀察。

執政黨:切割架空朴槿惠

韓國媒體普遍認為,崔順實幹政事件對朴槿惠為國奉獻、清廉奉公的形象造成了致命打擊,這位女總統的民意支持率急劇下降。在此情況之下,新國家黨內不少“反樸派”黨員強烈要求朴槿惠退黨,稱她已成為這個執政黨的“負擔”。

在10月30日崔順實回國當天,新國家黨緊急召開最高委員會會議,建議朴槿惠組建執政黨與在野黨一致認可的“舉國中立內閣”。此舉被視為通過大幅削減總統權力來挽回民眾對執政黨的信任。

據韓聯社報道,成立所謂“中立內閣”的想法其實最早由在野黨提出,之後得到新國家黨支持。朴槿惠身邊不願公開姓名的官員稱這個想法“很好”。

新國家黨為什麼急於切割與朴槿惠的關係?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主任鄭繼永認為,這是在為明年12月的總統選舉布局。

“出了‘干政’這種事,朴槿惠如果繼續留在黨內的話,會拉低新國家黨選情,本黨推選的候選人勝算很小,”他說,“沒有老百姓願意投票給所謂‘傀儡政黨’。”

不過鄭繼永認為,朴槿惠近期不太可能主動下台,“一些政治勢力還需要朴槿惠‘總統’這個身份”。

“比如新國家黨就需要朴槿惠在一定時期內收拾殘局,好在明年總統大選前稍作喘息,”他告訴新華社記者。

據韓國民調機構“真實計量器”公司(Realmeter)10月31日發布的調查結果,新國家黨的民意支持率已從一個月前的33%跌到了25.7%,自朴槿惠2013年上任以來首次被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超過,後者所獲支持率為31.2%。

在野黨:文火慢燉等機會

過去一周,在國會佔據多數席位的在野黨對朴槿惠及新國家黨“火力全開”,不過卻一直沒有對朴槿惠正式提出彈劾。這是為什麼?觀察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彈劾能否過關存在疑問。根據韓國法律,彈劾總統需要得到國會299名議員中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才能通過。新國家黨在本屆國會佔據122個議席,共同民主黨等在野黨和無黨派獨立人士擁有178席。其中,共同民主黨擁有123席。

鄭繼永認為,在野黨聯合起來提出彈劾案,問題不大,但彈劾案要獲得通過,難度不小。這一點不能不考慮。

二是不提出彈劾成為在野黨的一種策略。鄭繼永認為,主要屬於自由派陣營的在野黨只有通過不斷“升溫加火”,不讓事件在短時間內停息,這樣才能得到攻擊朴槿惠和新國家黨源源不斷的“黑料”,最大限度爭取競選資源。

立場傾向於保守派的《朝鮮日報》10月31日在一篇社論中指出,“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韓國許多媒體也都認為“崔順實門”背後仍有許多見不得光的內幕。

“由於‘崔順實門’距離明年年底的大選時間較長,而且許多內幕並未曝光,因此在野黨採取‘拖’字訣戰術,拖得新國家黨不斷分裂和失血,到了明年奄奄一息,這樣才對在野黨最有利,”鄭繼永說。

危機之下,新國家黨向在野黨讓渡部分權力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執政黨向在野黨讓渡權力,讓在野黨為了明年大選掌握更多政治資源的話,在野黨或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減進攻力度,”鄭繼永說。

“不過不管怎麼樣,我認為在野黨肯定還是會從各個方面繼續炒作‘崔順實門’。”

韓社會:分裂混亂人迷茫

不少分析人士都指出,“崔順實門”對韓國造成的最大影響之一就是分裂,具體表現為黨派分裂、黨內分裂和人心分裂。

首先,在成立“中立內閣”這一問題上,新國家黨和在野黨各有“小算盤”,都希望主導內閣。在此情況下,11月1日下午舉行的各黨派磋商會議無果而終。

其次,在新國家黨內,“反樸派”和“挺朴派”依然纏鬥不清,出現黨內分裂危機。“挺朴派”忍痛斷臂,接受包括總統府秘書室長在內的8名核心幕僚的辭呈來繼續維護朴槿惠;而“反樸派”則在利用一切機會切割與朴槿惠的關係。

“如果‘反樸派’對‘親朴派’搞‘清算’,而且‘清算’過重的話,會讓人擔心這將造成黨內的分裂鬥爭,”鄭繼永說,“如果真演變成內鬥局面,明年大選的變數將會再次加大。”

其三,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心腹政治”和“家臣政治”再次從幕後浮現,韓國民眾對現行政治體制的信心出現極大動搖。

鄭繼永指出,所謂“心腹政治”並不是韓國近幾十年才有的情況,歷史上,韓國的政治運作都是基於“心腹”和“家臣”。韓國實行總統制之後,政府部門的部長任命需要得到國會認可,不過總統府青瓦台內實際掌權的人可以由總統直接任命。

“我認為,韓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很難從這種‘心腹政治’中走出來,”他說。(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