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湿地原住民眼里的蝶变:从猪圈到绿肺

中国新闻网

text

杭州西溪湿地工作人员蒋晨杰。 江杨烨 摄

中新网杭州4月2日电 题:杭州西溪湿地原住民眼里的蝶变:从猪圈到绿肺

作者 严格 江杨烨 钱晨菲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约68%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幽雅。

西溪湿地景区。 单聪 摄

蒋晨杰是杭州西溪湿地工作人员,他还有一个身份——西溪湿地原住民,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城西,蒋晨杰的老家,就是在目前湿地核心区块的蒋村乡深潭口村,这里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遍布,村民以桥为路,以船为马,以水为田,养鱼为生。

“家家户户都有两条船,出门就要坐船”蒋晨杰回忆。

2003年,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采取了外迁农居,恢复湿地生态、挖掘历史遗留等一系列举措,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也浮出水面。

西溪湿地美景。 严格 摄

蒋晨杰和村民13000人搬离了老家,据蒋晨杰回忆,当时村民并不反对搬迁,除了安置条件比较合理,环境日益恶劣也是主要原因。

从90年代开始,湿地所在的乡村开始养猪,最多的有100多头猪,猪粪全部倒入水网,结果水体发绿发臭,一进村里,恶臭难闻。

据2002年的统计,当地蒋村乡有415户家庭从事这个行当,生猪头数超过了2.5万,污染严重。

而且由于当地河网地带,汽车到不了家门口,村民进出不便。

当时保护工程有六大原则,蒋晨杰记忆最深的就是“保护优先”。

2005年,西溪湿地公园开放,蒋晨杰和许多村民又回到公园上班,他成为一名服务游客的游船电瓶车司机。

当年的家园成为公园,他发现桥还是那座桥,河还是那条河,塘还是那口塘,路还是那条路,但是环境变了。

西溪湿地美景。 西溪湿地提供

通过疏浚、截污、配水和生物治理,全面改善西溪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现在西溪湿地水系已经和钱塘江沟通成为“活水”,蒋晨杰觉得,80年代小时候可以喝的湿地水差不多又回来了。

湿地里早年曾经遍布芦苇荡,后来改成稻田,但是由于地势低洼收成不好,现在又恢复芦苇荡,一方面改善了水质,另外西溪“秋芦飞雪”也成了一景。

据记者了解,西溪湿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分为“三区一廊三带”,采取搬迁整治、封闭封育等措施,恢复原始沼泽、田园风光和鸟类物种,营造特有的水域、地貌、动植物和历史人文景观。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湿地生物多样性优势凸显,天空飞鸟,水有游鱼,青青芦苇,夹岸杨柳、清溪绵延,现在西溪湿地现有植物566种,鸟类达179种,昆虫703种。

蒋晨杰发现,原来村民很多口口相传的当地历史文化也“活了起来”,《长生殿》作者洪升的祖居、清代著名文人高士奇接待康熙的高庄得以修复。

除了名人故居,很多湿地老手艺也活了起来。除了像蒋晨杰这样回到公园上班,也有不少村民回到公园重操旧业,蓝印花布传人的染坊,酿酒老师傅的酒坊,小花篮技艺传人的竹编铺,游客取代了乡民,成为他们的新主顾。

而搬离湿地的村民,也开始享受生态环境的变化。

西溪湿地美景。西溪湿地提供

据蒋晨杰介绍,搬离湿地的村民,大多居住在附近的新居,由于湿地环境优美,他们的的物业也在增值,目前房租收入也成为村民一大收入来源;湿地又成为了他们的后花园,蒋晨杰家里,就可以俯瞰湿地,父母亲也经常饭后来湿地散步赏景,他们没有想到,祖祖辈辈的家园,会成为杭州可以媲美西湖的胜地。

享受生态环境变化的村民,也开始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蒋晨杰说,去年开始杭州力推垃圾分类,他没有想到老父母都很认真,一丝不苟执行。

虽然村民离开了湿地,但根还在湿地。端午,是村民最重要的节日,男女老少都会回到湿地赛龙舟,吃百家饭,这是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规矩;岁末,湿地会举办干塘节,干塘”就是把鱼塘的水放干,然后捉完鱼,再清淤以备来年再养鱼,这也是当地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作业,不过现在已经成为城里孩子们的最爱,明年预约爆满。秋日,湿地特产柿子红了,湿地火柿节村民会带着游客采摘柿子,期盼“柿柿如意”。

西溪湿地美景。西溪湿地提供

时至今日,蒋晨杰还是很佩服当年的决策。因为当时房地产开发已经到西溪湿地。既失去了房地产的大笔土地出让款,政府还要投入40亿元建设款,当时不少人觉得是亏本买卖,但今天,自己的家园成为杭州的绿肺,成为中外游客的最爱,他觉得太值了。

15年来蒋晨杰一直在湿地工作,他觉得这是一份有感情的工作,在祖祖辈辈的家园上班,这种感情无与伦比。

现在西溪湿地游客越来越多。工作中,经常需要和游客交流,“以前湿地什么样”,这是游客最喜欢的问题,每一次,他都是倍觉自豪地回答。(完)